高铁新枢纽助攻,南京城运迎千年之变


历史风云激荡,留几许惆怅在人间。

百年前,江山迷离,文心蒙尘。在位于南京江北的浦口火车站,知名学者朱自清和老父亲话别,他把父亲转身的背影铺陈为文字,留下了绝世妙文。一别天地宽,此后的朱自清告别旧我,成长为新旧交替时代文化学者的标杆人物,名垂青史。


百年后的南京江北,塔吊林立,山河壮色。总投资641亿元的高铁新枢纽工程豪迈书写建设热潮。这里藏着南京和长三角转型升级的伏笔。当然历史的天空同样飘过一个主题:告别。

借由高铁新枢纽的打造,南京迎来千年之变。从三国鼎立的吴国在公元229年建都至今,南京都是以秦淮河为城市中心的江南之城。往事越过1700多年,今天的的南京大步迈入跨江而立的新征程。

从江南佳丽地到江北新主城,高铁新枢纽的力量有多大?

高铁的焕新魔法,南京尝过成功滋味。2011年,南京南站启用,这一体量巨大的高铁枢纽工程让城市从京沪线上的南北交通节点跃升为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南京南站周边区域也蝶变为集聚商业、总部经济的现代化城市新门户。

风水轮流转,这一次刷新纪录的主角是南京北站,位于长三角地理几何中心江北新区。工程于去年9月开工,首次集“高铁、城际、普速”于一体,规划3场16台30线规模,设计年客流量3600万人次。2027年建成后,长江北岸的苏皖城市居民将切身感受“轨道上的长三角”——滁州、扬州半小时直达,淮安、蚌埠1小时通勤,南京对苏北、皖东的辐射力将实现量级跃升。

不破不立,从城市格局、产业科创到区域协同,南京北站有望在三个方面重塑城市定位。


一、打开南京城市新格局


南京北站落子江北新区,绝非简单的交通站点布局,而是给“南京新主城”规划概念的落实按下了加速键。

回溯这一格局的起点:2018年,南京首次明确江北新区的“新主城”定位;2024年《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敲定“双主城”框架,意味着南京彻底跳出“秦淮河时代”的江南单核发展模式,朝着“长江时代”的跨江格局大步迈进。 新老主城,不是隔江而治,而是共同服务一座南京城,打造出更为大气圆融的城市格局。今天的长江上下,各类桥梁、隧道、地铁在内,虽然已经有了14座跨江通道,但这些只是南京城市“内循环”系统,要想具备主城能级,江北新区需要一个对标南站、联通城市内外的超级枢纽,南京北站应运而生。

通过“双光谷+井字形换乘”系统,地铁3、4、15、18号线与宁滁城际S4线将在南京北站枢纽实现“零换乘”,5分钟直达候车层的效率,让江北新主城与江南老城、禄口机场、南京南站形成高效率通勤的生活圈。

高铁枢纽赋能城市扩容的增量效应在商业版图上已经开始有所体现。近期,德国知名零售超市奥乐齐几乎同时在南京新老主城各自开业了一家新店。值得关注的是,江北新区近年来崛起的中央商务区为在宁企业提供了办公入驻新选择,江北新区投入使用的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也让南京市民有了升级版的体验。

江北新主城的底气,既来自与老城的差异化优势,更依赖南京北站带来的资源重构能力。隔江相望的老城,有秦淮玄武的六朝文脉,河西CBD的现代气象、仙林大学城的科创基础,这些是南京的“家底”;江北新主城借助北站的枢纽势能,把“老城存量”转化为“新城增量”,同时反哺老城,共撑南京新局。

城市体量扩容,城市能级相应翻倍。南京今天的GDP总量是1.8万亿,江南主城占据其中的大部分,江北、江南主城的落差大概在一万亿左右。假如两个主城可以并驾齐驱,南京经济总量大概率会超越3万亿。

这样的新南京值得期待。


二、开拓产业科创新空间


人有运,城亦有之,随时空转换,岁岁不同。

南京南站及其周边区域开发,标志了城市商业、房地产进入井喷时代。时移世易,南京北站代表了“产业科创”的硬核崛起,南京北站建设至今,规划一再优化,核心思路就是强化产业布局,核心逻辑是“枢纽+产业”的深度绑定,核心命脉是产城人的深度融合。


按照规划,南京北站将同步建设14.4平方公里枢纽经济区,打造产业科创新门户,更提出了“产业科技创新枢纽港”的发展目标,生物医药、总部经济、科研载体都是重点。

在规划蓝图上,高铁枢纽等于科创枢纽,高铁新城正在成为全世界知名学府竞相奔赴的大学城。规划直接亮了明牌:加快成为驻宁高校再拓展、全国高校王牌院系在长三角布局、世界理工科高校科研机构在中国落户,以及央企、科研院所在南京发展科研的首选地、优选地。

不怕蓝图太大,只怕想象赶不上现实。

2024年5月26日,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官宣将进驻南京江北新区,东南大学江北校区将成为东南大学大医科办学的主校区。东南大学的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介入医学工程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多个重点创新平台也随之入驻。

2025年8月26日,江北新区与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南京大学浦口校区(江北校区)。南京大学将在浦口校区打造化生医药学科主阵地,新建若干学院和实体科研机构,还将与江北新区共建数个高水平创新平台,以及南大卓越工程师学院江北新区基地等。

南大与东南,作为江苏和南京唯二的985高校,以身入局挺起江北新区的科创引力场。

作为新主城,江北新区的产业实力不俗,这里有的是空间,可以摆开战场,大干一场。

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聚力绿色发展、加速转型升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轨道交通为代表的3大优势产业潜能巨大;以集成电路、生命健康、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3大新兴产业后来居上。

江北新区拥有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的政策优势。但过去受制于跨江交通和对外辐射能力,产业更多是“单点布局”,难以形成跨区域的链群协同。而北站的到来,恰好补上了“流通”这一关键短板。 从产业链视角看,北站至少带来三重利好: 1. 原材料与零部件“快周转”:通过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苏北的化工新材料、皖东的精密零部件可当日直达江北,降低台积电、长鑫存储等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

2. 科研成果“快转化”:南大江北校区的化生医药研究,能通过高铁30分钟对接合肥科学岛的大科学装置,1小时连通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加速“实验室成果”到“产业产品”的落地;

3. 人才“跨城流动”:对滁州、扬州等周边城市的技术人才来说,“家住滁州、上班江北”成为可能,江北产业的人才池得以扩容,而较低的生活成本又能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变化正在发生:2024年北站开工后,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新增注册企业同比增长23%,其中不少是来自上海、合肥的配套企业;生物医药领域,已有多家上海药企选择在江北设立研发中心,理由很直接——“通过北站,研发团队早上在上海开会,下午就能到江北实验室调试样品”。可以说,北站正在把江北的产业从“南京的江北”,变成“长三角的江北”。


三、补强长三角经济地理


超大规模的交通工程是重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利器,南京北站也不例外,既着眼南京自身的转型需求,也必然关系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生产要素均质化的过程。落差太大的不平衡是一体化的最大阻力。

从长三角版图看,这里平原开阔,经济富庶,但是长期存在“南强北弱”的短板。

以上海这个世界级超大城市为核心,苏州、杭州两座中心城市拱卫,宁波、无锡、常州等一班工业强城组成的长三角南翼可谓群英灿烂,经济密度、产业能级遥遥领先。

但在长三角北翼,因交通联络松散、产业协同不足,始终没能形成与南翼抗衡的力量。长期看,长三角北翼需要一座超级城市的引领;现实的说,这片区域需要更紧密的联动。南京北站,正是破局的关键。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南京北站是北沿江高铁的“超级节点”——这条串联上海、南京、合肥、武汉的干线,不仅把长三角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连为一体,更坐实了南京成为长三角北翼“带头大哥”的地位。

有了南京北站,向西,通过合宁高铁、宁滁城际,南京与合肥的“双城记”能唱得更响,双方在产业协同上可以谋划更出彩的文章;向北,通过京沪二线、宁淮城际,苏北的盐城、淮安能更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区,从“边缘地带”走入核心,共享长三角城市繁华。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长三角“多极联动”的重塑。南京北站和南京南站“并肩作战”,做到双核互补,南京就成了长三角“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战略支点,推动长三角从“单极引领”向“全域均衡”转型。 说到底,一座高铁站的历史价值是对城市命运的重拓。南京北站要夯实“双主城”格局城市骨架,用“枢纽+产业”激活科创动能,用“北翼支点”重组区域格局。

万众期待之下,未来加速驶来,告别江南背影的南京再度借重高铁枢纽的推背感,跃入城市发展的新赛道。

掉头歌罢大江东,城运北上大南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南京   枢纽   千年   江北   北站   新区   城市   产业   江南   浦口   苏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