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曝光:这3种所谓保健神药浪费钱财还伤身,其实都是健康陷阱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文丨编辑 小豆包

手机屏幕上,跳动着“一粒回春”的广告;村头喇叭里,回荡着“排毒养颜”的推销声。这几年,保健品市场,那可是火得让人眼花缭乱呐。可你掏了钱买下的,真的就是健康吗?官方刚刚辟谣,三种爆款“神药”,完全就是一场闹剧。今天,咱们一块儿,扒开这些华丽的外衣,瞧瞧谁在忽悠,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身体又遭了啥罪。

健康这件事,从根本上说,由三个方面决定:饮食,要相对地、较为均衡;运动,得不停地、持续地勤加坚持;睡眠,必须格外、十分充足。要是只想靠几粒药解决所有问题,就好比用塑料勺子去挖井,最终难以见到水源。接下来,我将通过数字分类,详细说明这三类保健品,帮你避开各类误区。

1.排毒养颜丸:吃下的不是毒,是陷阱

不知从何时起,“排毒”二字像被施了魔法,

便秘了,就吃它;长痘了,也吃它;就连脸色发黄这种情况,都说能“排一排”。

但等等,身体可不是下水道,哪来那么多毒等着清?

医学上所谓的“毒素”,主要指,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和二氧化碳。

这些,都由肝脏、肾脏以及肺自动去进行处理,人体的这套系统,历经了千年的进化,压根就不需要外部的援助。

那些吹嘘“排毒”的药丸,往往,暗藏泻药成分,比如,番泻叶或大黄提取物。

吃了后肚子咕噜响,有人就以为毒排出去了,

其实那只是肠道受刺激的结果,

长期乱用,(这会)可能扰乱肠道菌群的平衡,引发电解质的紊乱或脱水。

国家药监部门,在2023年的时候通报过,有多款“排毒丸”,因为其中含有泻药,所以被强制下架了。

真想改善皮肤,或者想通便,那不如多吃些豆类,还有燕麦以及新鲜的蔬果。

这些食物,纤维十分丰富,水分也很充足,能够让肠道,自然而然地,更加顺畅起来。

身体最怕胡乱地折腾,一通所谓的“排毒”之后,原本没病反倒生出了毛病。

2.增加免疫力胶囊:虚张声势的伪科学

近几年“提高免疫力”成了普遍的说法。感冒、疲劳甚至衰老都被说成是免疫力不足导致的。于是各种胶囊、粉剂陆续上市,宣传得很厉害。但你去咨询专家,十个人里有九个会怀疑。人体免疫系统非常复杂,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还有黏膜屏障等多种机制。研究表明,除非有临床确诊的免疫缺陷或者营养不良情况,健康人完全不需要额外吃所谓的“免疫增强剂”。

很多所谓“免疫胶囊”,不过是,维生素C加锌的组合,成本仅仅,区区几块钱。

吃它的效果,和多吃一个橙子差不多,

国家卫健委,早就已经公示了,“增强免疫力”,仅仅能够作为一种保健功效,而不能够去宣传用于治疗或者预防疾病。

一旦广告里出现“防癌”或“抗病毒”,那就是违规。

医生们常念叨,免疫力是养出来的,不是吃出来的。

三分,靠营养;七分,靠节律——熬夜、情绪的波动以及饮食的不均衡,才是免疫力下降的主因。

有人花几百块买胶囊,半年后照样感冒,

不要靠保健品来维系感情,不如静下心好好喝一碗热汤

身体追求的是平衡,不是刺激。

3.改善睡眠软糖:甜蜜表象下的健康隐患

“睡前吃一颗,”——这种软糖前些日子在网络上极为流行,博主们夸赞它能够“稳定脑波”以及“调节褪黑素”。令人觉得好笑的是,睡眠这回事,着实无法仅仅依靠几颗糖就得以解决。褪黑素的确会参与到睡眠节律的调节当中,不过外源性质的补充并不适宜于每一个人。国家药监局明确表明,褪黑素属于保健食品,并非药物年轻人倘若长期服用,或许会扰乱自身的分泌节律,进而更加难以入睡。

更糟的是,为了口感好,这些“助眠软糖”糖分极高。

高糖摄入会刺激胰岛素,让人精神兴奋,

看似放松,实则血糖波动带来更多疲惫,

不少品牌,还蹭“天然成分”这一热点,号称含有“草本提取物”。

可检测显示,这些成分浓度低到忽略不计,就算有,人体吸收率也有限。

记得社区门诊有位老大爷,天天夸这糖助眠香,一查血糖竟飙升两倍。

软糖没助眠,倒帮忙升了糖,这叫啥,赔了觉又赔了身,

真正改善睡眠,靠的是,固定上床时间,少喝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以及睡前远离屏幕。

这些习惯,比任何“神糖”都实在。

说到底,真正的保健不是“补”,而是“平衡”。

身体,就如同一块田地一般,需要我们用心去养护它,而不是盲目地进行施肥操作。

太多“补充剂”让身体陷入过度期待的陷阱,

比如,那些热衷于补钙嚼片的婆婆妈妈们,吃得很勤快,并且也会晒太阳,不过,结果却是血钙没有升高,反而血管发生了钙化。

钙吸收,讲究比例,需要维生素D,镁以及磷协同作用,仅仅补钙,毫无意义。

再如宣传“抗衰老”的胶原蛋白粉,不过是蛋白质水解物。

吃进去以后,它会被胃酸分解成氨基酸,而这是不可能直接补充到脸上的。

皮肤好的关键,在于屏障保护、营养均衡和防晒,不是“吃得贵”。

从医学视角看,值得信赖的“保健”只有两类:一是特殊人群需求,如孕妇补叶酸或老年人补维生素D;二是科学依据充足、剂量安全的营养增强剂。

除此之外,市面上99%的“保健神物”,都比不上一个好习惯。

有位老人曾感慨道:“年轻时,穷得只能喝稀粥;现在呢,有钱了,喝什么都担心会被骗。。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太焦虑,让骗子钻了空子。

健康这笔账,急不得、骗不得、懒不得,

凡是吹得,那天花乱坠般的“灵丹”,多半是不灵的。信科学,信自己,脚踏实地地去做,比什么都要强。别信那些“排万毒”“一夜焕新”之类的广告,真若那般神奇,医院早就该关门了。身体可不是商场,补品也不是门票。能吃,能睡,能笑,便是最为值钱的养生之法。

读到这儿,你怎么想?这些火遍平台的保健品,你有没有上过当、听过笑话?欢迎分享你的见闻,提醒更多人别再花冤枉钱。健康路上,我们一起走稳点。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部分保健食品违法添加药物成分的通告[EB/OL].2023-08-24.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养生   钱财   陷阱   医生   健康   软糖   免疫力   身体   免疫   睡眠   节律   胶囊   肠道   保健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