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的上海黄金大戏院,台上母女三人反串三国人物的演出引得满堂喝彩。
台下,一位身着长衫、面容清瘦的中年男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饰演关公的女子——姚玉兰。
这位被称为“天下头号戏迷”的青帮大佬杜月笙,第一次见到姚玉兰便被她的英气与才华折服。
他起身走向后台,从此,姚玉兰的命运与这位“上海皇帝”紧紧纠缠。
姚玉兰出身京剧世家,父亲是梆子青衣姚长海,母亲筱兰英则是当红女老生。
她自幼学戏,12岁登台,14岁成名,与妹妹姚玉英并称“绝色姐妹花”。
1922年,姚玉兰在汉口演出时结识了同样以女老生闻名的孟小冬。
姚玉兰与孟小冬
两人年龄相仿,戏路相近,一见如故,当场结拜为姐妹。彼时的孟小冬尚未成名,姚玉兰已是名角,但两人惺惺相惜,同吃同住,探讨戏艺,情谊深厚。
1928年,姚玉兰的命运发生转折,她迷倒了一个男人。
筱兰英母女受黄金荣之邀赴上海演出,母女三人反串《群英会》《华容道》中的男性角色,轰动上海滩。杜月笙每场必到,对姚玉兰姐妹倾心不已。
妹妹姚玉英的早逝让杜月笙将全部心思转向姚玉兰。面对杜月笙的追求,姚玉兰起初因年龄悬殊(杜42岁,姚24岁)和已有三房姨太的现状而拒绝。
杜月笙不死心,他派人提亲,承诺“绝不以妾相待”,甚至为姚玉兰单独置办宅院,最终打动了她。
嫁入杜家后,姚玉兰面对的不仅是丈夫的三房妻妾,还有原配沈月英的敌视。
沈月英因私通表弟被幽禁,姚玉兰趁机接手杜公馆事务,生下两儿两女,地位逐渐稳固。
她深谙杜月笙的喜好,常陪他对唱京剧,出入社交场合,成为名副其实的“杜太太”。
但真正让姚玉兰在杜家站稳脚跟的,是她对丈夫欲望的精准拿捏。
杜月笙一生风流,姚玉兰明白“堵不如疏”。1931年,孟小冬因与梅兰芳离婚陷入困境,姚玉兰主动将她接到上海,安排她住进杜公馆。表面上是姐妹情深,实则是将孟小冬推向杜月笙的怀抱。
姚玉兰将自己好姐妹送到丈夫床边,背后有着她的小九九:其一,杜月笙垂涎孟小冬多年,她顺水推舟,既成全丈夫,又换来他的感激;其二,孟小冬孤苦无依,需要庇护,与其让杜月笙在外寻花问柳,不如将闺蜜变成盟友;其三,杜家前三房姨太太均为苏州人,姚玉兰势单力薄,拉孟小冬入局可联手对抗。
杜月笙一家
对于这种有伤风俗的行为,孟小冬起初是抗拒的,但杜月笙的体贴与姚玉兰的劝说让她最终妥协。
孟小冬入杜家后,与姚玉兰的关系逐渐微妙。两人表面和谐,经常一起陪杜月笙对唱京剧,孟的余派唱腔与姚的关公戏码珠联璧合,杜宅夜夜笙歌。孟小冬更在杜月笙哮喘病重时贴身照料,连汤药都亲口试温,令杜感叹“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但是背地下两人早已暗流涌动,已经将对方视为对手。1947年杜月笙六十寿诞义演,孟小冬以《搜孤救孤》惊艳上海滩,姚玉兰却因杜对孟的偏爱黯然神伤,甚至与孟渐行渐远
1950年,杜月笙重病缠身,孟小冬一句“我算什么身份”让他下定决心补办婚礼,给了她五姨太的名分。
姚玉兰全程见证,神色平静。或许她早已料到结局:杜月笙临终前坦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懂得爱情”,而这份爱情属于孟小冬。
1951年杜月笙病逝后,姚玉兰携子女迁居台湾,孟小冬独留香港。这对曾共侍一夫的姐妹再未相见。
姚玉兰晚年皈依基督教,与宋美龄保持密切往来;孟小冬则闭门谢客,余生不谈京剧。曾经的梨园双姝,一个儿孙绕膝,一个孤独终老,两人的结局令人唏嘘。
回望姚玉兰的一生,她就像一株柔韧的藤蔓,在乱世中攀附强者,又以自己的方式掌控命运。
她撮合闺蜜与丈夫,看似荒唐,我认为实则也很荒唐,我所受的教育让我无法接受这种人,当然有很多人认为这是那个年代女性在男权夹缝中求存的无奈选择。这种说法我认为真是搞笑,什么都怪时代。
但是话又说回来,杜月笙的五房妻妾中,唯有她未被鸦片吞噬,未被冷落击垮,最终活成了杜家最后的赢家,她也算是人才。
但是这种赢,是妥协的赢,是算计的赢,也是用血泪换来的赢。
参考资料:
1.《国家人文历史 》2014年第24期《冬皇往事 》
2.台湾《传记文学 》1983年7月刊《杜门双艳 》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