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道她被同学欺负得这么过分,我一定不会让她住宿!”
家住海南三沙市的刘女士,在网络平台发文讲述了女儿在寄宿学校遭受的各种欺凌伤害,希望能给其他正想安排孩子入读寄宿学校的家长们一个忠告——别太早让孩子住校!
刘女士说,她和丈夫在海南海口市经营一家咖啡店,年仅9岁的女儿夏夏只能留在三沙市,由奶奶照顾。
为了减轻老人负担,夫妻俩特意让孩子入读一所寄宿学校,只有周六才能回家。原本跟女儿通电话时,也没有发现任何异样。
然而,两个星期前,她突然接到了夏夏打来的电话,女儿哭着说:“我不要待在学校了!妈妈和爸爸快来接我!”
回到家追问后才知道,原来从刚入学一周,同寝室的3个女同学就联合欺负她。除了要她负责寝室日常卫生,甚至还会轮流打她,就在她打电话向爸妈求助的前一天,还被她们按着,用剪刀剪掉了一些头发。也正是因为这个事情,吓得夏夏找爸妈求助。
为啥会这样呢?原因是女儿每个周末准时回家陪奶奶,没有参与女孩们组织的活动,刘女士特别愤怒:“不抱团就被欺负,谁说孩子纯真的?”
最终,虽说校方承诺严肃处理此事,几个欺负人的女同学也都道歉了,但夏夏还是转学了。
我们这边的私立小学,是从一年级就可以住校了,每年住宿费2500元。有次陪孩子参加活动。旁边一个小孩看起来很独立,我问他,你妈妈没来吗?她说没有,我是住校生。刚上一年级就住校,一个人参加活动,看着真让人心疼啊!
《对话白岩松:人生关系》节目中,白岩松坦言,送孩子寄宿,父母轻松了,但打死我也没让我的孩子住宿!
为啥?其实就是因为,年幼的孩子,过早接触集体生活、远离父母,带来的心灵伤害,根本没办法弥补!
伤害一:能力不足,变得自卑
教育部做过一项调查,目前国内60%以上的小学、初中阶段的寄宿学校还是以管制为主,并无其他服务。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住校了,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包括吃饭、穿衣、洗漱、洗衣服、整理床铺等。
有些自理能力不足的孩子,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的状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慢慢变得更自卑了。
伤害二:不利于亲子关系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们通过研究证实:“孩子哪怕已经6岁,各项能力、习惯已逐渐完成培养,但依然无法摆脱分离焦虑,更期待父母的充足陪伴。”
一位私立小学的老师朋友说,有些孩子住校后总是哭,一问才知道,孩子以为爸妈不爱自己、不想要自己了,才送到学校住宿的。
伤害三:易遇到社交问题
我国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寄宿学校发生欺凌事件的概率比非寄宿学校高出2.3倍。
文章开头的夏夏,就是一个经典案例。集体生活中,难免有摩擦,有些孩子喜欢搞小团体,孤立、霸凌他人。孩子不说,家长根本不知道。
《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2022年12月31日止,我国小学生总数为10732万,其中9%为寄宿的上学形式,也就是将近967万人。
如果因为工作原因,没办法每天接送孩子,最后选择寄宿,也要先看看,娃是不是有下面的几方面能力?
能力一:较强的独立自理能力
有些孩子虽然已经10多岁了,但平时自己不会洗袜子、洗衣服,更不会铺床铺。这样的孩子,不适合住校。
住校意味着24小时都要自己照顾自己,如果基本的能力都不具备,到时候要吃苦头的。所以,先衡量自理能力,达标了再考虑。
能力二:不弱的社交能力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校宿舍也是一个“小社会”,社交能力强的孩子,跟别人相处更能如鱼得水,不被欺负。
平时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亲身示范如何与他人相处,包括尊重他人、不主动与他人发生争吵、学会共情他人、讲文明懂礼貌等等,让孩子通过模仿、学习,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能力三:良好的表达能力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提到:“许多争执、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表达有误,造成彼此误会。”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阅历、学识也有限,导致他想表达内心想法时,未必能用词精准,同学或许因为无法理解而产生误会。
因此,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从孩子还小时,就保持高频率地沟通、交流,且使用更多词汇,让他在谈话中不断积累词汇。
此外,还应为孩子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如参加夏令营、冬令营,到公园与小朋友们交流等,通过不断地实践,提升表达能力。
凌晨妈妈来叨叨:
16岁之前,还没步入高中校园,如果有条件,不建议让孩子寄宿在学校。或许父母有自己的无奈,但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人生有几个16岁呢?我们的陪伴和爱,才是孩子成长的底气!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