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香甜可口的猕猴桃再次成熟。超市中随处可见的眉县猕猴桃包装,俨然已经成为这座小城的鲜明符号。如今,在眉县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遍布着一片片猕猴桃园。只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在这一株株猕猴桃树下,静静沉睡的京师则是一座又一座秦汉遗址。
秦汉眉县与周边遗址
眉县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诗·大雅》:“申伯信迈,王饯于郿。”
先秦名将白起,也是眉县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
出土的秦封泥有“郿丞之印”。
出土的眉邑瓦当
据《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郿县:“成国渠首受渭,东北至上林入蒙和渠。右辅都尉治。”并且还是一处关键的军事据点。
那么,这座古城的城邑在何处?
唐初的《括地志》记载:“郿县故城在岐州郿县东北十五里。《秦纪》云:‘秦文公东猎汧、渭之会,卜居之,乃营邑焉’,即此城也。”
中唐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在今县(唐代眉县)东一十五里有故城。”
唐宋时期的郿县城即今日渭河以南的眉县城,这座城市源于北周时期兴建的云州城:
《元和郡县图志》眉县:“今县(唐代的眉县,即今眉县城)周天和元年筑,置云州,建德三年废,武德元年又于故城置郇州,三年废州,郿县属稷州,七年属岐州。白起即此县人也,县在渭水南一里。”与今日县城恰好符合。
眉县赵家庄遗址出土的秦汉瓦当
《水经·渭水注》:“渭水又东迳郿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右辅都尉治。《魏春秋》,诸葛亮寇郿,司马懿据郿拒亮,即此县也。渭水又东迳郿坞南,《汉献帝传》曰:董卓发卒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如此。”
北魏时期的《水经注》也明确记载了渭河以北,有一处“郿县故城”。结合《括地志》、《元和志》的记载,今眉县城东(北)十五里处,恰有一处秦汉遗址——尧上遗址。
尧上遗址位于陕西省眉县常兴镇西北,属秦汉遗址,出土种类繁多的罐、盆、甑、釜、椭圆形槽等器物。同时还出土了数量庞大的板瓦、筒瓦以及回纹铺地砖及空心砖等建筑材料。一些陶片还带有文字:“南舍”、“斄亭”、“日利”、“霸陵过氏□”等。建筑材料的集中出土及陶文暗示着当年此处可能有大型建筑遗址。历年考古调查及发掘证明,以尧上遗址为中心,周边直径约3~4 公里方圆分布着大量的秦汉时期墓葬,其中心区域基本不见墓葬。这一现象表明,以尧上遗址为中心的区域当为秦汉时期眉县县治所在,其周边发现的秦汉墓葬当为秦汉眉县城内居民的墓葬区。
陶排水管道
可惜西宝高速常兴服务区的修建已使这处遗址遭到毁灭性破坏。
《太平寰宇记》详细记载了郿县的历史变迁:
“本秦县也,汉志郿属右扶风,《三辅黄图》云右辅都尉理所,秦宁公徙居平阳,即此地。今县十五里渭水北故郿城是也,后魏废帝因县内郿城改为郿城县,至天和三年,以郿城县并入周城县。隋开皇三年,废岐山郡,以周城县属岐州,十八年改周城县为渭滨县,大业二年复郿县。唐武德三年移县于郇州城,即今理也。……斜城,在渭水南一里,周武帝天和元年筑,置云州于此。建德三年废,唐武德元年又于此置郇州,三年又废,故此城存。”
唐宋以后,眉县稳定于今日的城关镇处。
眉邑瓦当
而眉县以南的关中平原,还有数量众多的高等级秦汉遗址,如赵家庄遗址、西岭遗址等。
最为著名的还是“成山宫”遗址,笔者之前撰文介绍过。
而在《元和志》中,作者还花费了大量篇幅介绍眉县的历史古迹:
“终南山在县南三十里。
太白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五丈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初诸葛亮与司马宣王相持,亮据渭水南原,宣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亮果屯此原,耕者杂于渭滨,居人安堵,军无私焉。
积石原在县西北二十五里,魏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宣王屯渭南,郭淮算亮必争北原,遂先据之,亮至不得上,即此原也。
县理城亦曰斜城,城南当斜谷,因以为名。斜谷南口曰褒,北口曰斜。
董卓坞在县东北十六里,卓封郿侯,筑坞,高与长安埒,号为万岁坞。
成国渠,在县东北九里,受渭水以溉田。”
可见眉县历史悠久的传承。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