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利好不断,直接涨停!储能是新热点吗?空仓满仓看(附股)

2025年10月29日,A股市场迎来标志性时刻,沪指强势站上4000点,成交额超2.2万亿元,放量1000亿。

在科技主线持续引领的同时,储能板块也出现明显走强,阳光电源涨超15%,市值突破4000亿,通润装备、可立克涨停。

与此同时,碳酸锂价格持续反弹,电池级碳酸锂报价已达78400元/吨,较月初上涨逾7%。

这一切并非偶然。

储能,这个曾被视作“配角”的新能源环节,正在悄然成为“风光储”大时代的主角。

那么,我们该如何真正理解储能?它的商业模式是否已经跑通?谁才是这一轮浪潮中的核心受益者?

一、储能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把储能理解为一个“大号充电宝”:白天光伏发得多就存起来,晚上没电了再放出来。

这种理解没错,但太浅了。

真正的储能,是一门关于“时间价值”的生意。

它的本质,是实现电能的时间平移——在电价低、电力富余时充电,在电价高、用电紧张时放电。

这背后,是一场精准的“电力”价差。

举个例子:某沿海省份工商业电价峰谷差高达0.9元/度。

一家年用电量600万度的制造企业,若配置一套工商业储能系统,利用夜间谷电充电、白天峰电放电,仅靠价差即可年节省电费500万元以上。

这还不包括参与需求响应、辅助服务等额外收益。

更重要的是,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储能已从“成本项”转变为“资产项”。

在广东、浙江等地的电力现货市场中,电价日内波动可达数倍,独立储能电站可通过报价策略实现动态盈利。

这意味着,电不再是即时消费的能源,而是一种可以存储、调度、交易甚至金融化的资产

根据《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将超过1.8亿千瓦。

以此测算,未来三年年均新增装机或达50GW以上,是2023年实际新增量的近五倍。

这是或许是一个万亿级投资、千亿级年运营收入的超级赛道。

二、市场需求是什么?景气度如何?

过去几年,储能的发展主要依赖强制配储和补贴支持,商业模式模糊,行业整体处于“有装机、无利润”的尴尬状态。

但2025年,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行业驱动力已完成从“托举”向“经济性驱动”的跃迁

我们来看几组关键数据:

1、截至10月中旬,全国TOP20省份储能项目备案总量同比增长49%。其中,新疆、陕西、宁夏分别增长237%、237%、201%,领跑全国。

2、工商业储能项目平均投资回收期已缩短至3.5-4年,部分高电价地区甚至低于3年,具备显著经济吸引力。

3、独立储能电站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的收益模型逐步清晰,部分地区调频服务单次报价可达数百万元。

这些数据背后,是三重逻辑的深度共振:

第一,刚性+并网

目前,绝大多数省份已将“新能源配储”作为风光项目并网的前置条件。

配储比例普遍在10%-20%,时长2小时起步,部分地区要求更高。

这不是“鼓励”,而是“硬性通关条件”。在“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项目集中落地的背景下,配套储能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第二,地理禀赋+输电约束

西北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本地消纳能力有限,电力需通过特高压外送。

然而,远距离输电存在稳定性问题,且送电曲线需与受端负荷匹配。

储能成为解决“发用不匹配”的关键缓冲器。例如,“宁电入湘”工程落地湖南,倒逼当地配置大规模储能以保障电网安全。

第三,经济模型终于跑通

过去制约储能商业化的最大障碍是成本。

但近三年,储能系统成本下降超40%,电芯价格大幅回落,系统效率提升至85%以上。

叠加峰谷价差拉大、电力市场机制完善,储能项目的IRR(内部收益率)普遍达到8%-12%,对资本形成强吸引力。

当一门生意开始赚钱,市场力量就会自发推动其扩张。这正是当前储能行业景气度的真实写照——不再是靠输血,而是具备内生增长动力的“青春期赛道”

三、谁将真正受益?

提到储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电池巨头。

诚然,电芯仍是储能系统的“心脏”,但未来的竞争,早已超越单一部件的比拼。

电芯决定成本下限,系统决定价值上限。

比如之前比亚迪最新发布的“浩瀚”储能系统为例,其核心亮点并非只是2710Ah的大容量电芯,而在于系统级的极致优化:通过高集成设计,将原本需要145个集装箱完成的储能单元,压缩至69个即可实现同等容量。

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CAPEX大幅降低:减少52%的集装箱数量,意味着节省同等比例的箱体、电缆、控制系统和安装成本;

OPEX显著下降:设备越少,故障点越少,运维难度和人力成本同步降低;

土地利用率提升33%:在寸土寸金的工商业场景或受限用地的电站项目中,这是实打实的竞争力;

系统效率与寿命优化:通过智能温控、电池均衡管理,延长全生命周期收益。

这标志着储能行业正从“拼电芯、拼价格”的初级阶段,迈入“拼系统、拼效率、拼运营”的高阶竞争时代。

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具备全栈自研能力、软硬一体协同、系统集成优势的“平台型”企业。它们不只是设备供应商,更是能源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而产业链的受益者,也将呈现多元化格局:

上游材料:高镍正极、磷酸铁锂、液冷板、智能电表等因高密度、长寿命系统需求迎来增量;

中游核心部件:具备自研能力的PCS(储能变流器)厂商、能量管理系统(EMS)软件公司,正从“配套商”升级为“系统大脑”;

下游运营:专业储能运营商通过容量租赁、电力交易、虚拟电厂聚合等方式,构建稳定现金流,未来有望形成类似“能源REITs”的资产模式。

写在最后

当下,储能或许正在从“可有可无的配角”,走向“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它不像电动车那样追求品牌百花齐放,反而更像水电煤——低调、稳定、无处不在。

对我们而言,与其追逐短期热点轮动,不如关注那些真正具备系统能力、能穿越周期、分享行业成长红利的核心企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财经   热点   利好   系统   电价   电力   工商业   成本   项目   价差   碳酸锂   行业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