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做梦也没想到,曾获五连冠女排队长杨锡兰,后来在瑞士当保安

日内瓦湖畔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总部。

一位穿藏蓝色制服的女性,正站在旋转门前核对访客证件,肩章上的金色徽章在阳光下闪了闪,她是杨锡兰。

佛罗里达的午后,郎平坐在露台的藤椅上翻看着女排新赛季的赛程,阳光透过棕榈叶在她手背上投下斑驳的影。

恐怕后者也没想到,同样是中国女排的传奇队长,一个在熟悉的体育圈续写篇章,一个在异国的写字楼里当起了保安......

杨锡兰

五连冠方阵里的"隐形指挥官"

1986年捷克斯洛伐克世锦赛决赛夜,布拉格体育馆的记分牌定格在3:1。

杨锡兰弯腰捡起滚到脚边的排球,指尖缠着的胶布已经被汗水浸透。

这是中国女排的第五个世界冠军,而她刚刚成为史上首位在同一届世锦赛包揽最佳运动员和最佳二传的选手。

在那天,杨锡兰的传球就像装了GPS,总能在0.3秒内找到队友最舒服的扣球点。

杨锡兰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半决赛,面对东道主美国队的严密拦网,她突然改用二次球偷袭。

手腕轻抖间球擦着网沿落地,这个被后来教练们写进战术手册的经典瞬间,让中国女排以3:0锁定决赛资格。

那时的训练馆里,总能看到她加练的身影。

队友梁艳回忆,锡兰每天要多传500个球,手臂肿得像馒头,就用冰袋裹着继续练。

1985年世界杯,她带着膝盖积液打完全程,夺冠后被队医架着才能站上领奖台。

这些藏在光环下的细节,让五连冠三个字更显厚重。

她不仅是队长,更是那个在网前为队友铺路的"隐形指挥官"。

杨锡兰

汉城的寒冬

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新闻发布厅,空气像凝固的冰。

杨锡兰坐在话筒前,眼前的闪光灯晃得她睁不开眼。

刚刚结束的半决赛,中国女排1:3输给苏联队,最终只拿到铜牌,这是五连冠后首次无缘冠军。

有记者追问,您觉得球队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她沉默了几秒,低声说,这就是我们队的实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第二天登上了国内报纸的头版,恶意如潮水般涌来。

中国女排

没人在意她想说的是平时训练的短板总会在赛场暴露,球迷寄来的信里,鼓励不见了,充满了指责。

锡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把那些信看了一遍又一遍,眼圈红得像兔子。

闭幕式那天,汉城下起了小雨。

杨锡兰站在运动员通道里,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突然想起四年前洛杉矶的夜晚,那时她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听着国歌心里默念还要拿更多冠军。

而此刻,她摸了摸胸前的队长徽章,第一次萌生了退意。

中国女排

从冠军教练到联合国保安

1990年的瑞士日内瓦,杨锡兰拖着行李箱站在火车站前。

她拒绝了意大利俱乐部20万欧元的年薪邀请,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一本法语词典。

用杨锡兰的话讲,她只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地过日子。

最初的日子并不容易。

她在一家社区排球俱乐部当教练,队员是一群白天上班、晚上训练的银行职员。

第一次训练,有人把球打飞到场外,她捡球时笑着说。比当年打苏联队轻松多了。

杨锡兰

半年后,这支从没赢过比赛的队伍,拿到了瑞士乙级联赛亚军,队员们举着奖杯喊她魔术师杨。

转折出现在2001年。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招聘安保人员,要求会至少三门语言、有严格的背景审查。

杨锡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没想到一路过关。

她的工作证上写着安全协调员,每天要监控32个摄像头画面,接听来自190多个国家的咨询电话。

这份工作,她一做就是16年。

杨锡兰

两种人生

2016年里约奥运会决赛夜,郎平在场边嘶吼着指挥队员,她的战术板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箭头。

同一时间,日内瓦的家中,杨锡兰正和丈夫张建国一起看直播,女儿突然指着屏幕喊,妈妈,那是你的队友阿姨!

张建国是前陕西男篮主力后卫,两人1987年结婚时,郎平还开玩笑说,你们俩凑一起,家里的沙发都得是球场材质的。

如今,他在瑞士一所国际学校教篮球,杨锡兰下班后会去看他训练,偶尔还会给孩子们示范传球动作。

有人问她,后悔没像郎平那样留在排球圈吗?

杨锡兰

她指着窗外1200平米的院子,那是瑞士政府为表彰她对中瑞体育交流的贡献赠送的。

院子里种着从国内带来的香椿树,儿子正在教邻居家的小孩写毛笔字。

杨锡兰表示,每个人的战场不一样,郎平在赛场延续热爱,我在生活里守护它,不都挺好吗?"

2019年,杨锡兰回国参加女排元老赛。

看到年轻队员训练时,她忍不住上前纠正二传的手势,那一刻,她眼里的光和30年前在布拉格赛场时一模一样。

这些年,她见过太多关于"退役运动员转型难"的新闻。

有次瑞士电视台采访,她拿出自己的法语笔记,我刚来时连菜单都看不懂,现在能处理国际会议的安保预案。

没什么难的,就是把赛场上学的那股劲,用到新地方。

中国女排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23年的报告显示,近七成退役运动员认为,放下冠军光环是最大挑战。

而杨锡兰的选择,像一面镜子。

她没有用过去的荣耀当拐杖,而是把它拆成了生活的砖瓦。

在联合国值班时的严谨,来自赛场的专注力,教孩子中文时的耐心,源于当年带新人的经验。

信源:沈阳日报 2017年1月24日关于“前中国女排队长杨锡兰在联合国当“保安””的报道

信源截图

结语

去年春节,日内瓦华人社区的联欢会上,杨锡兰带着孩子们表演了一段简化版的女排战术操。

从世界最佳二传到联合国保安,杨锡兰的人生轨迹看似急转弯,实则藏着一条暗线,对价值的理解。

她没有被困在冠军必须如何的框架里,而是让每个身份都生长出自己的意义。

或许,这才是女排精神最动人的延续。

不是永远站在巅峰,而是无论站在哪里,都能把脚下的土地,走成自己的赛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体育   瑞士   女排   队长   保安   杨锡兰   联合国   日内瓦   中国女排   赛场   汉城   队友   冠军   经济委员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