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关两家核心工厂:曾经日销760万瓶的养乐多,为何卖不动了?​

大家好我是老札,今天我们来聊聊养乐多,提起养乐多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那瓶小巧的乳酸菌饮料,价格不算便宜,却曾是不少人冰箱里的常客。

但最近这则消息让人意外,广州养乐多工厂将于这个月底正式关闭,这家工厂是养乐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首家据点整整运行了24年,亲眼见证了品牌从默默无闻到行业标杆的崛起之路。

而且这不是养乐多第一次收缩战线,去年12月运行20年的上海工厂已经先行关停,一年之内工厂接连落幕,很难不让人察觉这位乳酸菌行业头部玩家的生存困境。

曾经养乐多每分钟都能卖五千多瓶,说是“躺着赚钱”也不为过,但现在风光早已不再。

2024年养乐多在华最高日销量连五百万瓶都没有,日均销量更是跌到250万瓶左右,和巅峰期相比近乎腰斩,曾经人手一瓶的饮料,怎么就突然“失宠”了?

从微生物实验室到国民饮品

要了解养乐多得先明确一点,它是实打实的日本品牌,20世纪初的日本卫生条件落后加上营养匮乏,霍乱、痢疾等传染病夺走了大量生命。

这一幕刺痛了年轻的代田稔,他下定决心投身医学,1921年考入日本京都大学,一头扎进微生物研究领域,专攻预防医学。

研究中代田稔接触到了干酪乳酸杆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乳酸菌,这并非全新发现,俄国诺贝尔奖得主埃利・梅契尼科夫早就把它和健康联系起来。

梅契尼科夫自己爱喝酸奶,他发现保加利亚人普遍长寿,而当地人恰好有吃发酵奶制品的习惯,于是提出猜想:人体内的有毒细菌会加速衰老,乳酸菌能起到抵御作用。

后来的研究证实了他的想法:人体肠道和口腔里确实存在大量菌群,干酪乳杆菌就是其中之一,能帮着消化吸收营养。

但酸奶里的乳酸菌含量太少,经过唾液、胃酸、胆汁的层层“考验”后,基本所剩无几,很难在肠道扎根,要是能找到一种扛得住消化道“攻击”、还能在肠道长期存活的乳酸菌就好了。

于是代田稔沿着这个方向钻研,1930年终于培育出一株强化干酪乳杆菌,耐酸性极强,不怕消化液,能在肠道稳定发挥作用,这株菌种被命名为“干酪乳杆菌代田株”,简称“代田株”。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代田稔决定把菌种做成日常饮品,他效仿酸奶的形态,加入水、糖、奶粉和香料调配,1935年在福冈市成立“代田保护菌研究所”,正式推出“养乐多”活菌型乳酸菌乳饮品。

这种饮品不是牛奶发酵的,每瓶里添加了65亿个代田株活菌,但刚推出时根本卖不动,日本民众对“乳酸菌”没概念,一听是“细菌”就害怕,怎么让消费者接受成了最大的难题。

1940年养乐多在日本各地设了“代田保护菌普及会”,专门做两件事:宣传乳酸菌的好处,制定销售计划。

因为成本低,公司还搞了“一张明信片、一根烟换一瓶养乐多”的活动,配上“养好肠子,健康长寿”的口号,慢慢撬开了市场。

真正让养乐多站稳脚跟的,是1963年首创的家庭配送模式,这支队伍由赋闲在家的家庭主妇组成,被叫做“养乐多女士”或“养乐多妈妈”,穿统一制服、戴帽子手套,经培训后上门配送。

配送员不只是送货,还负责推广、教育用户、维护客户关系,反而更容易拉近距离、培养忠实消费者。

靠着这支队伍,1987年养乐多在日本卖出54亿瓶,销售额超600亿日元,每7个日本人里就有1个每天喝它,本土市场饱和后,养乐多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中国成了重点目标。

广东撑起半壁江山

养乐多进入中国市场,是从台湾省起步的,1962年在台湾设分公司后,逐步拿下港澳台市场。

90年代香港TVB上全是养乐多的广告,“掀开瓶盖一饮而尽”的画面传到内地,成了广东小朋友心里的“稀罕物”。

所以2002年进军大陆时,养乐多第一站就选了广东,在粤语区它被译作“益力多”,还复刻了日本的“毛细血管式地推”,只不过配送员换成了年纪稍大的阿姨。

这些阿姨骑着红色自行车,后座绑着蓝色保温箱,在广州街头穿梭,招手就能买到冰镇的养乐多,但这套模式只在广东行得通,其他省份根本推不开。

养乐多的数据显示,现在大陆3000多名“养乐多阿姨”,绝大部分在广东。

别误会这是广州人“喝得多”,广州公司其实负责广东和海南两省的业务,这两个省的销量占了全国近一半,说句实在的要是这两省消费者不爱喝了,养乐多在大陆市场恐怕就得“退场”。

而数据已经给出了信号:2020到2021年,广州公司的销量明显下滑,其他省份更不用说,日均销量比巅峰期降了三分之一。

销量滑坡

其实养乐多能火,除了口感,全靠“活性乳酸菌护肠胃”的卖点,在健康营销吃香的年代,这标签就是“金字招牌”,能撑起价格、带动销量。

中国经营报:一年连关两厂 养乐多在华业务难提振

但几年前有人扒出了配料表:水和白砂糖排前两位,蛋白质只有1.3克/100毫升,还不到普通牛奶的一半;100毫升的小瓶子里,居然加了16克糖,相当于3块方糖。

现在饮料市场都在拼“无糖”“低糖”,养乐多这高糖含量显然跟不上节奏,虽说后来出了低糖“小蓝瓶”和乳酸菌加量的“小金瓶”,但消费者心里的“高糖”印象早扎了根,改不过来。

再看国产竞品的围剿,养乐多主打的“活性乳酸菌”,国产牌子早就玩明白了,蒙牛优益C、伊利每益添、味全、娃哈哈,随便一数就是一串,口感不差,价格还更划算。

就算有人纠结“活菌含量”,现在消费者也理性多了,大家都知道,饮品里的益生菌经过运输储存,能真正到肠道发挥作用的没多少;真要补益生菌,不如直接买专业保健品。

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乳酸菌饮料的市场份额只剩4.65%,比两年前降了30%,这说明不是养乐多一家不行,是消费者对这类产品整体没了兴趣。

快消品的逻辑就是这样,找不到新的增长点,被淘汰是迟早的事,广州、上海工厂关闭,或许只是养乐多困境的开始。

结语

养乐多不是第一个面临这种困境的品牌,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它的故事说到底,是时代给出的答案:在快消市场里,没有永远的“常青树”,只有跟着消费者需求进化的幸存者。

参考信息

中国经营报 2025-11-01 一年连关两厂 养乐多在华业务难提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美食   年关   工厂   核心   乳酸菌   销量   广东   肠道   干酪   日本   饮品   杆菌   消费者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