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65岁的张阿姨又像往常一样泡着水槽,拿起洗洁精,挤了两大泵洗刷晚饭的碗筷。家里的厨房飘荡着清香味,阿姨却没想到,刚刚在电视新闻上看见的一则消息突然涌上心头——“央视点名,部分洗洁精竟然含甲醛!”
张阿姨有点坐不住了,赶紧和老伴说:“咱们用的,不会也是那种对身体有害的吧?”这一问,老伴表情严肃起来:“都说甲醛会致癌,洗碗的东西也能含这种东西?”张阿姨的焦虑并非无谓。近来正规媒体公开报道,部分日用洗涤剂检测出甲醛、荧光增白剂等潜在有害成分,不少家庭陷入“洗洁精还能不能用”的疑云。
可网络上也有声音:商家解释剂量微量,风险可控,是不是危言耸听?问题到底有多严重?家中常见的2类洗涤剂,其实才最该警惕。
关于“洗洁精含甲醛会致癌”的消息,引发全民关注,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表达担心。央视点名个别洗洁精品牌含有甲醛或相关防腐成分。甲醛属于一类公认的挥发性有机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1类致癌物。
但消费者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所有洗洁精都含甲醛,而是部分低价或非正规渠道产品,为延长保质期、抑菌防腐,违法超量添加相关物质。
根据2023年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抽检日用洗涤剂发现甲醛超标样本比例约为2.1%,绝大多数合格产品风险较低。
但即便微量,长期或密集接触甲醛,呼吸或皮肤暴露,仍可能增加慢性呼吸道炎症、皮肤过敏风险,更严重时可能提高人体癌症隐患。尤其对于厨房空间较小、通风不良的老旧家庭,更要小心不加甄别的低价洗涤用品。
此外,还有部分品牌为提升“洗后亮白”效果,违规使用荧光增白剂,这类物质长期残留,也被怀疑干扰人体免疫、肝肾功能。
医生及毒理学专家指出:健康隐患来自于“长期误用不合格洗涤剂”,偶尔少量暴露风险相对可控,但劣质产品反复接触,威胁不可忽视。所以,健康洗碗不是迷信什么“无毒无害”,而要分辨产品成分、正规品牌、正确方法。
很多消费者自以为挑的是大品牌,其实两类洗涤剂却最容易“踩雷”。
第一类是无品牌、小作坊生产产品,通常包装简陋、价格低廉,极易超标添加甲醛等化学防腐剂。这些成分不仅难冲洗、气味刺鼻,还更容易通过餐具进入人体。
央视调查发现,问题批次超标甲醛最高可达正常限值的4倍以上,连续使用半年以上,部分用户会出现手部瘙痒、干裂,甚至出现类似“慢性荨麻疹”症状。
第二类则是带有“强力去污”“漂白”宣传语的洗洁精,注重“光洁炫白”的即刻效果,往往依赖高浓度活性剂、荧光增白成分。这部分类别虽然表面“去污力强”,但清洁后残留也显著增加。
研究显示,荧光增白剂部分难以水洗彻底,难免有微量转移到餐具、人体,对长期使用者如老人、孩子,免疫力较低群体尤其不友好。
一项覆盖1200余名用户的追踪调研表明,经常使用劣质洗涤剂的家庭,年内患有皮肤、呼吸道过敏的概率比普通人高出约18%。
除此之外,部分“多效合一”或“无香配方”并不等于真正安全。业内专家特别提醒,不要轻信过度包装和虚假宣传。重要的不是“功能”有多少,而是原料是否清清楚楚写出来;正规品牌是否有国家许可资质;是否通过毒理安全检测。
想远离有害洗涤剂,家庭清洁无需焦虑,更不必被夸张炒作绑架。正规用法+合理选择+科学冲洗,可以极大降低健康风险,建议牢记以下3个要点。
一是优先选购大品牌、有生产批号、成分表清晰的正规产品。避免选购“三无”便宜商品。遇到特别强烈异味、黏稠度异常、标注模糊的产品需慎重。
二是使用中尽量减少洗洁精直接接触皮肤。佩戴手套是防护好习惯。使用量不必越多越好,少量多次,彻底搓揉每个器皿的清洁区域。
三是使用后务必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泡沫。建议至少反复冲3-5遍,确保餐具无明显滑腻、无气味残留。遇到特殊油污,也可搭配小苏打、热水等辅助材料,减少化学清洁剂依赖。
如果餐具表面长期有异味、手皮肤反复瘙痒脱皮,应及时更换洗涤剂,更需关注家庭成员健康反应。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洗涤用品安全技术规范
CCTV. 央视点名洗洁精含甲醛 – 新闻报道
世界卫生组织(WHO)甲醛致癌评估报告
2023年第15期食品安全抽检通告,江苏省市场监管局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