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第十八届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暨第八届中国智能媒体传播论坛在上海举办。本次论坛以“智能传播时代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主题,为在智能传播变革、社会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的整体视域下思考和探讨系统性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论坛由上海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新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大学全球人工智能媒体传播研究院承办。来自国内外高校、主流媒体、智能媒体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近300位代表参会。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笑虹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她指出,系统性变革是党中央赋予主流媒体的重要使命,不仅明确了主流媒体改革的目标,也是重塑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途径。有效引导智能传播时代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高校是重要的智力支撑。今年夏天,上海市委宣传部依托部校共建机制,组织上海6所高校新闻学院开展了中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调研。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还完成了上海市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和上海统一技术平台的调研,全景呈现发展现状,梳理形成上海经验。这些实践正是部校共建为媒体系统性变革注入活力的生动体现。本届论坛对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具有回应现实、探索未来的重要意义,期待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能够充分碰撞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释放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生机与活力;也希望这次参会的智能媒体企业,作为技术赋能者与生态共建者,帮助主流媒体透析前沿技术发展,洞察传播生态演进,为进一步推进技术、内容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对接提供支撑。
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吴坚勇致开幕式欢迎辞。吴坚勇书记代表上海大学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与会的各位嘉宾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上海大学正按照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部署,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以“重服务、强贡献”为导向,深入推进以人才培养改革为核心的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服务三大先导产业和六大重点产业。当前,智能技术迭代加速,深刻改变媒介生态。本届论坛的举办,既呼应了国家战略导向,也切中了行业发展关键,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对话交流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注入新动能,也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上海大学与各位嘉宾、合作伙伴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携手为中国智能媒体传播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隋岩教授通过视频连线向论坛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国新闻史学会新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始终聚焦中国网络与新媒体发展、数字社会变迁,为推动学术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提供了沃土。希望此次论坛深耕理论创新,立足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传播理论体系。强化技术赋能,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博弈、舆情治理等前沿应用,探索学界与业界融合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创新路径。利用好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资源优势,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让学术研究更好地服务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斌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系统性变革意味着主流媒体既要在原有的内容生产、分发、传播方面继续深耕,更需要承担起社会认知建构、公共信任维护与集体共识凝聚的时代责任。此次论坛嘉宾规格高、内容议程丰富、议题极具针对性和学理性,期待来自不同高校、科研院所和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针对新的时代问题,直面新的改革任务,给出新的理论回应。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自2018年就确定了“智能传播”这一战略发展方向,致力于以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拉动科研、教学和团队建设。开幕式上,学院与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东方网共同建立“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全息与智能传播研究中心”,在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吴坚勇见证下,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钟昊熹,上海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社长胡明华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
钟昊熹副主任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工具层面和系统层面重塑传媒的业态与生态,此次与上海大学和东方网共同搭建实验性研究平台,旨在坚持“四个面向”,从数字全息与智能传播的交叉视角切入,搭建产、学、研、用贯通融合的科研联合体。作为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国重实验室将全力支持研究中心的发展,充分发挥三方优势,在学术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持续产出优秀成果和实际效益。
为打造学术高地并强化产学研一体化联动,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分别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迈富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助力学院“智能传播”学术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
开幕式上,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挂职副院长王虎教授发布了《2024-2025全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研究报告》,这是上海大学全球智能媒体传播研究院连续第五年发布全球和中国人工智能媒体研究报告,报告从战略、技术、产业、业务、伦理等角度进行全面分析、梳理了国内外智能媒体领域最新应用成果和产业政策。
受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建编写团队,与东方网和16个区级融媒体中心共同编写的《上海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3)》也在现场首发解读,集中呈现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上海经验”,为丰富完善上海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2024年精心组织出版了国内首部以智能传播研究命名的辑刊。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智能传播研究》第一辑近期正式发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张毓强教授、辑刊主编刘幼琍教授共同为辑刊发布揭幕。
中国“非遗”出海,效果如何衡量?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易红发副教授在现场发布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非遗国际传播影响力指数”,介绍如何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非遗”海外传播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并给出对策建议。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发布了数智社会治理专属大模型“AI沪助”(青少版)。这是继去年学院发布国内高校首款适老专属大模型“AI(爱)沪助”之后,研究团队再次聚焦青少年开发的新的智能体平台,标志着“AI(爱)沪助”已经由单一的适老模型,升级为服务“一老”“一小”的数智社会治理智能体平台,成为媒体嵌入社会治理、新闻传播学科回应社会需求的新的发力点。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晴川教授主持。
主旨论坛上,来自同行高校、相关领域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智能传播范式与生态变迁、人工智能隐私与信任问题等展开演讲,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吴信训教授、周宇豪教授担纲主持。
本届年会还设有四个主题论坛,以及“智能媒体学界业界30人论坛”、部校共建新闻传播院系负责人联席会、学术期刊主编沙龙、智能传播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上海国际大学生智能媒体学术论坛等,与会专家学者和师生结合论坛主题,开展深入的学术探讨。
智能媒体学界业界30人论坛
部校共建新闻传播院系负责人联席会
学术期刊主编沙龙
四个主题论坛
闭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新媒体传播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传媒大学曾兴教授对大会情况进行评议,她代表专委会对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筹备工作表达感谢,并指出本届年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前沿研究与学术社会责任的深度结合、学术探索与产业创新的紧密交织、社会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相互赋能,以及学界名家与青年学子的薪火相传。兰州大学王君玲教授作为下届年会主办方代表发言,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牛盼强教授致闭幕辞。闭幕式还进行了上海国际大学生智能媒体论坛颁奖仪式。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