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68岁,家住江苏南通,打小饭桌上都离不开一杯小酒。多数邻居都劝他:“老王啊,年纪大了该忌口了,喝酒伤身!”但王大爷却笑呵呵地说:“我身边好多老哥们,喝酒喝出来的不是毛病,反倒越喝越精神。”
这样的做法是健康还是冒险?正当家人们为老爷子的习惯争论不休时,一份关于超393万中国成年人的大型研究报告近日悄然发布,结论出人意料,吸引了医疗圈和不少家庭的关注。

你以为喝酒就一定危害健康吗?权威数据却指出,适量饮酒人群的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降低,生活质量反而有所提升。尤其是报告中的第三种饮酒方式,连专业医生都表示“值得中老年人细品”。
到底怎么喝才安全?是不是人人适用?尤其是“多少量”“怎么喝”才不伤身?文末我们还会揭晓,很多人连医生都曾忽视的健康饮酒核心!
抓紧看看,或许就能帮家里的王大爷、李大妈少走弯路。喝酒到底好不好?医生和权威数据有“新话说”,长期以来,大众印象中喝酒似乎与“三高”“肝损”“脑萎缩”等健康问题撇不开干系。
但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数据显示,在393万多名18-80岁受试者中,适量饮酒者发生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比完全不喝酒组下降了约12.6%,自我生活质量评分高出9.3分。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宋明博士进一步解读:“酒精能促进大脑神经递质释放,适度刺激认知通路的活跃度。”
另外,一项发表于2022年《柳叶刀·公共卫生》的全国性队列研究指出,轻中度饮酒的人群,痴呆发生率明显低于滴酒不沾和长期重度饮酒者。有趣的是,日本、丹麦等老龄化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也呈现出类似趋势。
但千万别误会,“适量”才是关键。实验室动物研究表明,超过一定剂量,酒精会引起脑组织炎症和记忆力短暂退化。所以,那些动辄把酒当水喝的做法,专家更是三令五申要警惕。
最新研究已经证实,坚持适量饮酒3个月以上,身体确实会产生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积极变化
认知功能维持更加稳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数据显示,日均饮酒量适中者,记忆力问卷得分可提升5-8%,痴呆筛查阳性率降低12.4%,而过量饮酒者反而认知退化风险翻倍。”

睡眠和情绪改善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调查也发现,轻微饮酒能帮助35%的受试者缓解焦虑和失眠,睡眠障碍报告较酒精禁用组降低16.2%。但同样,过量则适得其反。
社交与生活质量加分
参与者中,适量饮酒人群较滴酒不沾的同龄人,自我幸福感调查得分高出近15分。专家认为,这既有助于延缓脑老化,也有利于心理健康。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些好处主要集中在有良好生活习惯、饮酒节制且基础身体状况未患重病人群,对于患有肝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等群体,即便少喝也需更加谨慎。
建议这样做,这3招帮助你“喝得健康”。既然适度饮酒有益,但如何才能喝得科学不伤身?
控制饮酒量、量要有度
权威指南推荐:男性每日不超过2个标准杯(约25到30克纯酒精),女性不宜超过1个标准杯。常见的换算方法:半斤白酒等于4-5个标准杯;一罐啤酒相当于1个杯。

首选低度、纯酿类型酒
低度白酒、红葡萄酒、黄酒相较于高度酒、混合酒而言,杂质和刺激性更低,对肝脏和心脑血管的负担也小很多。选择纯谷物酿造、少添加剂的酒体,拒绝“三无”劣质酒,是基础防线。
饮酒搭配食物并避免空腹
研究发现,餐饮共饮可降低胃肠吸收速率和刺激性损伤。优选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菜肴,比如蒸鸡蛋、青菜炒肉等,同时避免与甜食、辛辣重油同饮。
绝对不可空腹饮酒,否则极易引发低血糖甚至急性胃炎。还要特别提出一项很多人容易忽视的核心细节,“休息日不饮酒”原则。
医学研究显示,每周安排2-3天滴酒不沾,能显著减轻肝肾负担,且防止形成饮酒依赖,也被中华医学会等权威机构写入健康指南中。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日本老龄化与饮酒关系流行病学观察报告
《中华医学会健康饮酒科普共识》2023年修订版
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心理卫生调查研究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