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青海一块石头专家争论仨月,破解刻字后原来背景这么大?

前言

今年 6 月初,青海那边传了个大消息。

有人在昆仑山下发现了一块刻着字的石头,说这是秦始皇当年派使者去找“长生不老药”时留下的!

这消息一出来,网上直接炸了锅。

这几年,“迷人的老祖宗”秦始皇火了,谁没听过秦始皇求仙问药的故事。

可真见着实物了,心里难免犯嘀咕:这石头是真的秦代老物件,还是有人仿造的 “假货”?

这事儿一吵就吵了仨月,直到最近,国家文物局终于给了个准话,这下总算有定论了!

高科技出马,比 “火眼金睛” 还管用

这石头还真不是瞎编的,是货真价实的秦代石刻,还给它起了个名儿叫 “尕日塘秦刻石”。

据说这还是咱国家目前唯一留在原地、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听着就不一般!

要说这石头能辨出真假,最给力的还得是高科技。

以前咱看考古,总觉得专家全靠经验,吵来吵去没个准头。

就像 2009 年说发现了曹操墓,那会儿争议多大啊,有人信有人骂,连恶搞的都有,为啥?

不就是缺实打实的证据,这争论硬是持续了好多年。

但这次鉴定 “尕日塘秦刻石”,科技直接帮上了大忙。

专家用那种能放大细节的 “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 一看,石头上的字儿明显是凿出来的,而且用的是平口工具。

这可是秦代干活的典型手法,错不了!

后来又做了矿物和元素分析,啥现代合金工具的痕迹都没有,排除了现代人造假的可能。

更关键的是,刻痕里头和石头表面,都有那种长时间风吹日晒才有的 “风化次生矿物”。

这东西的出现,就说明这石头在外面搁了好几千年了,绝不是近几年新刻的。

现在考古都离不开高科技了,就像之前西藏阿里那个梅龙达普洞穴遗址。

专家用全站仪、无人机、三维扫描仪这些 “家伙事儿”,把遗址的每一个细节都记下来了,比人工记录准多了。

科技这东西,真是帮考古队省了不少事儿,还能少吵架!

各领域专家凑一块儿,难题迎刃而解

光有高科技还不够,这次鉴定还靠了 “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上阵,才把事儿弄明白。

一块刻着字的石头,想判断它是不是文物,光看工艺不行,还得看字儿对不对、石头本身有没有门道。

所以,搞石质文物保护的专家来了,专门研究秦汉历史的专家来了,连懂古文字、会看书法篆刻的专家也来了。

古文字专家一看,石头上刻字的写法,跟里耶秦简(就是秦代的 “竹简档案”)里的一模一样,不少字的用法,也是秦汉古书里常见的,这就从文字上对上了。

地质专家再一看石头的材质和风化情况,又从 “石头本身” 给出了年代依据。

以前考古可能就靠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单打独斗”,难免容易有疏漏。

现在多个学科一起上,你补我的缺,我证你的理,就像梅龙达普洞穴遗址那样,专家们一起研究,才把上万年的人类演化史给拼出来了。

这次 “尕日塘秦刻石” 能这么快有定论,多学科协作真是立了大功!

结语

这次 “尕日塘秦刻石” 的事儿,不光结束了仨月的争论,还给以后考古提了个醒。

碰到拿不准的事儿,别光靠经验吵,多让高科技帮帮忙,多找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商量,准没错。

当然了,咱们也盼着相关部门能多说说鉴定的细节,比如具体测了哪些元素、字儿还有啥特别的地方,说得越细,大家心里越踏实。

咱们这代人,对老祖宗的历史都挺上心的。

希望以后考古队能多结合高科技,多让专家们合作,挖出更多像 “尕日塘秦刻石” 这样的宝贝,把那些埋在地下的历史秘密都揭开。

让咱们知道更多老祖宗的故事,也让这些老文明借着现代技术 “活” 过来,多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历史   青海   离谱   石头   背景   专家   高科技   秦代   事儿   字儿   老祖宗   遗址   领域   古文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