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表妹打视频电话,在镜头前哭得泣不成声,吓得我赶紧问她发生了啥事。
她说:“我那婆婆竟给刚满3个月的宝宝喂米糊,娃舌头顶出来,她还要硬塞嘴里去!”
“在这之前已经喂过两次了,自从吃米糊以后,娃已经三天没拉粑粑。”
“我怎么说她都不听,说以前三个娃都是这样带大的。”
听表妹这样说,我隔着屏幕也跟着揪心!哪个当妈的能眼睁睁看着孩子“遭罪”?
表妹的经历,让我想起去年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似当事人是奶奶,称孙子的妈妈奶水不够,便给刚出生9天的宝宝喂米糊。
画面中宝宝确实会张嘴(觅食反射),但吃到嘴里的米糊又全自己吐出来(本能自我保护机制),于是老人反复把米糊推进宝宝嘴里……
视频下面是一片骂声,许多网友指责这个时代了竟还有人这样无知,无知也就算了,还这般招摇……不知后来这位奶奶是否被骂清醒了些?
我们知道,祖辈们留下有许多宝贵的育儿经验,其中有一些确实值得借鉴,比如:
一听二看三抬头,四撑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立周会走;
一哭二笑三认母,四大笑五认生,七月无意说爸妈,八月有意仿大人,十月招手会再见,周岁以后能说话。
这些顺口溜很好地总结了宝宝发育规律,可以作为新手爸妈们日常带娃的参考和指导。
但,也有一些做法放在如今的文明社会是不科学的,比如早早给孩子喂辅食。
众所周知,新生儿只能喝奶,不可以吃任何辅食!
由于他们的消化系统还未发育完善,任何辅食都是负担,不仅无法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肠胃功能。
科学研究发现,过早添加辅食的婴儿,过敏几率更高,且成年后肥胖风险增加至少20%。
而婴儿的消化系统,在6个月左右才能分泌足够的淀粉酶,并有能力去消化奶水以外的辅食。
所以,过早给宝宝加辅食真等同于喂毒药!
如果大家遇上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果断和及时阻止,别拿宝宝的健康当玩笑!
大多数权威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婴幼儿喂养指南》均建议,母乳或配方奶喂养的宝宝,满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最早不能早于4个月)。
但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发育情况和适应能力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我们不必死盯着日历给娃添加辅食,还得看宝宝是否做好了准备。
具体来说,大家可以参考这6个关键词:
体重翻倍:比如出生时6斤重的娃,那么最好长到12斤以后再添加辅食。
头能竖稳:宝宝能自己竖直头部且能保持稳定,这样坐在餐椅上才不东倒西歪。
嘴馋流口水:看到家人吃饭的时候,就会自己吧唧小嘴,还会伸小手抢食物。
顶舌反射消失:用勺子给宝宝嘴里喂东西的时候,不会本能地将食物往外推。
能抓能捏:小手能精准地抓住小块(饼干)食物往嘴里塞。
饿得快:光吃奶已经无法满足日常需求,总是吃不饱,两小时就哭着又要吃。
记得我家娃5个多月时,我抱着他吃饭,吃着吃着感觉手上湿了一大块,低头一看,这娃正看着我碗里的食物流哈喇子呢,那模样既搞笑又可爱。
4-6个月:初尝阶段
这个阶段的宝宝,可以安排尝试第一口辅食啦。
建议选择高铁米粉(强化铁的原味米粉)或煮熟的肉泥(如猪肉、牛肉等),能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且质地细腻易消化。
最开始要调稀一点,像水一样,头三天每天就喂一次,一次两口,观察宝宝的适应情况。
注意每种食材需要单独尝试2-3天,确认宝宝无过敏再混合制作辅食。
7-8个月:喂泥糊状食物
吃了一段时间,宝宝已经能熟练吞咽米糊了,这时候就可以升级“大餐”啦!
试试把胡萝卜、蔬菜、肉类等打成泥状,然后混在米糊里喂给宝宝吃。
不一样的味道和颜色,相信娃肯定能吃得眼睛发亮!
这个阶段,咱们要注意食材:从单一到混合,量由少到多,质地由稀到稠。
9-12个月:解锁颗粒和小块状
这个时候的宝宝多数已经长了好些小乳牙,意味着他可以咀嚼和啃咬食物啦。
给娃吃的食物可以从泥糊状过渡到颗粒状,甚至是小块状。
还可以试试手指食物,比如蒸熟的胡萝卜条、南瓜、西兰花、豆腐块等。
如果宝宝吃饭时喜欢抢勺子,不要阻止,最好给他准备另一个勺子让他练习,为下一步自主进食做准备。
关于表妹为她婆婆过早喂娃辅食的事,我给了她3个建议:
✔️把一个儿科医生分享科普喂养宝宝的视频分享给她。
✔️买一本《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翻到辅食章节折好角,找个机会给婆婆看。
✔️好好跟婆婆沟通,先表达感恩和体谅,再委婉表达诉求。
其实长辈也并非不讲道理,他们只是凭经验带娃,但科学数据摆在眼前,也没必要强硬,毕竟一切都是为了宝宝。
当然,对于一些老人的观念如果实在无法沟通和改变,那么真心建议不如自己带娃!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