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教育是学校的事。笔者小时候,老师留的作业,学校会留出来两节自习课的时间,把作业都写完。
后来,慢慢的在学校写不完了,要回家写,第二天老师批改。现在不同了,在学校根本写不完,回家还要家长辅导。
如果遇见不配合的家长,第二天老师可能还会单独点名,觉得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有些老师,连批改作业的活,都留给了家长。
近些年,教育应该归谁的风波,吵的还挺厉害的。家长给老师提意见的时候,老师说,请把教育还给老师。
老师需要家长配合的时候,又说孩子是大家的,要齐心协力。总之,双方闹得还挺不愉快的,但,也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这样。
一位老师遇见了一名超级配合的家长。不仅晚上下班了,认真辅导学生写作业,还把学生写作业的过程,用黑色的笔,清楚的记录下来。
老师第二天看作业的时候,能够清晰的了解学生写作业的整个过程,和家长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沟通。
老师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家长,觉得十分感动,于是分享出来。结果却遭遇了“雷霆暴击”,原来,这样配合的家长,只是在自我感动而已!
一位北京资深老师表示,如果班上每个家长都这样事无巨细地写长篇大论,老师根本应付不过来,白天在学校已经够忙了,晚上还要花大量时间阅读和回复每位家长的详细留言,这无疑会大大增加老师的工作负担。
而且,如果这种方式推广开来,老师能不能接受是一种,首先家长就接受不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在回家之后,事无巨细的辅导作业。
有的要加班,有的下班之后已经被工作折磨的精疲力尽,做饭,收拾屋子,辅导作业,家长的痛苦成倍增加。
如果再遇见老师给留下的,“感动自己”的作业批注,恐怕一部分家长会心态崩溃。退一步来讲,所有的家长都愿意为了孩子付出,但有没有能力,也是一回事。
有些家长对学习并不精通,还有一些是爷爷奶奶带着,根本没有能力辅导。这无疑是加重了家长的负担,并不值得推广。
家长在作业本上写评语这件事本身是很值得表扬的行为,感动自己,感动老师也没有错。但如果拿出来推广,或者重点表扬,就可能会起到负面效果。
很多家长在教育上,会给自己十分大的压力。当察觉自己做的没有其他家长好的时候,这份压力不仅会给到自己,也会给到孩子和家庭,很辛苦。
而且,有些领导其实没有很强的同理心。一旦发现了值得表扬的优秀案例,全校推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而且,有些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过于详细的反馈反而会让老师陷入两难境地:不回复显得不尊重家长的付出,一一回复又实在抽不出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理想的家校沟通应该是抓住重点,简明扼要,遇到确实需要深入交流的问题再约时间详细沟通。
毕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大家的共同目标都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只要把握好沟通的方式和频率,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负担。
这件事也给家长们提了个醒,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并不是付出越多时间、写得越多字就代表越负责任,有时候过度的参与反而会适得其反。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