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北京奥运会上一锤定音的“重炮手”,也是郎平上任后首批离队的“老将”,从国家英雄到黯然远走,王一梅的职业生涯,仿佛是中国女排从传统力量型走向现代全面型打法过程中,最令人唏嘘的一个缩影。

2008年北京奥运会铜牌争夺战,中国女排对阵日本队,王一梅脚踝缠着厚厚的绷带,每次起跳落地都咬紧牙关,第三局关键分,她在四号位高高跃起,手臂如重锤般砸下,排球划出一道弧线直奔日本队后场死角,现场解说员喊出“重炮出击”的瞬间,这个22岁的东北姑娘为中国队锁定了铜牌。

那场比赛后,王一梅的扣球集锦在网络上播放了上百万次,但很少有人知道,五年后她会因为防守短板落选国家队,远赴土耳其打球,又过了四年,她挥别职业生涯,转身成为俱乐部管理者,从泳池到排球场,从球员到管理者,这个曾被称为“小郎平”的重炮手经历了怎样的起伏?
1988年王一梅出生在大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小学五年级时,身高已经蹿到1米72,体校游泳教练看中她的身体条件,把她选进了游泳队,水中的王一梅像条灵活的鱼,自由泳的动作舒展流畅。

教练私下跟同事说:“这孩子是块好料,以后能出成绩。”训练了三年,王一梅的身高突破了1米8,宽阔的肩膀在陆地上是优势,在水里却成了阻力,转身的速度慢了,划水的效率也降低了。游泳生涯走到了瓶颈。
2000年的一天,辽宁女排教练宁冬春来体校选苗子,他一眼看到站在队伍里高出一头的王一梅,当场拍板:“这身体条件,不打排球太可惜了。”王一梅懵懵懂懂就被领进了排球馆。

初到排球队,王一梅连最基本的垫球动作都做不好,手掌拍在球上,力道掌握不准,不是打飞就是没接住,每天训练结束,双手掌心通红肿胀,晚上必须用冰水泡半小时才能消肿,队友们都是从小练排球的,基本功扎实,王一梅只能笨鸟先飞,别人练一百次,她就练两百次。
辽宁少年队的训练强度很大,每天早上六点晨跑,然后是三小时的技术训练,下午是体能和力量训练,王一梅的时间被训练填满,连周末都很少休息,宁教练看她吃苦耐劳,专门给她加练扣球,“你身高臂长,力量够大,扣球就是你的武器。”宁教练这句话,王一梅记了一辈子。

2002年14岁的王一梅入选上海青年队,次年的亚洲少年锦标赛,她在决赛中狂砍32分,带领中国队夺冠,个人拿下MVP,领奖台上,这个东北姑娘笑得很腼腆,举着奖杯的手还在微微发抖。
16岁时王一梅进入国家队,国家队的训练更加严苛,每天要爬1800级台阶,第一次爬完,王一梅腿软得站不起来,三个月后她能稳稳地跟上队伍节奏,扣球的力量和准度都有了质的飞跃。

2004年瑞士精英赛是王一梅的国际首秀,1米9的身高站在网前,她的扣球势大力沉,球速快得对手来不及反应,四场比赛下来,王一梅拿下全场最高的68分,荣获得分王。外国媒体在报道中称她为“中国的新重炮”。
真正让王一梅一战成名的是2006年多哈亚运会决赛,对手是老冤家日本队,前两局双方战成1比1,第三局中国队一度落后9分,主教练陈忠和叫了暂停,指着王一梅说:“该你了。”

暂停结束王一梅连续在四号位发起进攻,日本队的拦网在她面前形同虚设,每一记重扣都打得对方防守体系崩溃,15比24到25比24,中国队完成惊天逆转,赛后,体育记者在报道中写道:“王一梅就像当年的郎平,用重炮轰开了日本队的防线。”从此,“小郎平”的称号在排球圈传开了。
北京奥运会前三个月,王一梅在训练中扭伤了脚踝,队医检查后摇头:“韧带拉伤,至少要休息一个月。”王一梅急了:“还有三个月就是奥运会,我不能休息。”她白天缠着绷带训练,晚上就去做理疗。

奥运会小组赛,王一梅带伤出战,每次起跳落地,脚踝就像针扎一样疼,但她咬着牙坚持下来,帮助中国队打进四强,铜牌争夺战对阵日本队,王一梅打满全场,贡献了全队最高的21分,领奖台上她笑着举起铜牌,镜头没有拍到的是,她的脚踝已经肿得穿不进鞋。
荣誉的背后是身体的透支,2007年王一梅的体重增加到了140斤,膝盖和肩膀的旧伤反复发作,教练组找她谈话:“你得减重,不然会影响弹跳和速度。”王一梅开始严格控制饮食,半年减了36斤,但在一次扣球训练中,她落地时又扭伤了脚踝,这次比上次更严重。

2009年蔡斌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提出要打快速多变的战术,王一梅的移动速度和转身灵活度成了短板,她在场上跟不上节奏,失误开始增多,队友们能跑动接起的球,她总是慢半拍。
2013年郎平重新执掌中国女排,提出“大国家队”战略,需要攻守兼备的全面型选手,王一梅的扣球威力依然强劲,但防守效率和一传到位率明显低于其他队员,数据统计显示,她的一传到位率只有45%,而队友朱婷能达到65%。

郎平私下找王一梅谈话:“你试试改打接应位置,多参与防守。”王一梅开始加练防守和一传,训练场上,她的手腕缠满了肌效贴,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但身体条件摆在那里,移动速度始终提不上来。
2014年世锦赛名单公布,王一梅的名字不在其中,这个消息在排球圈引起了热议,有球迷在网上为她鸣不平,也有人理性分析说战术需要变了,王一梅自己倒是看得开:“郎导的选择没错,我确实有短板。”

同年王一梅签约土耳其伊萨奇巴希俱乐部,土超联赛的强度和节奏都比国内快,语言不通,战术听不懂,王一梅只能靠着场上观察来理解教练意图。训练时,她主动要求加练防守,对手的针对性扣球她硬是一个个接了下来。
土耳其媒体在报道中写道:“中国重炮学会了用盾牌。”但王一梅心里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高峰已经过去了,在土耳其打了一个赛季,她始终没有等来国家队的召唤。

2015年王一梅回国加盟辽宁女排,这一次她以替补的身份出场。场上的主攻位置站着更年轻的队员,王一梅坐在替补席上,看着她们奔跑扣球,偶尔替补上场,她依然能用重炮轰开对手的防线,但出场时间越来越少。
2019年11月王一梅正式宣布退役,退役仪式上,大屏幕播放着她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2006年多哈亚运会的惊天逆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带伤拼杀,一幕幕画面闪过,王一梅站在场地中央,简单挥了挥手,转身离开了奋斗了19年的赛场。

退役后王一梅没有离开排球,她接受了辽宁女排俱乐部的邀请,担任青训总监,上任后,她发现俱乐部的青训体系存在断层,14岁到16岁这个年龄段几乎没有储备人才,王一梅开始跑遍全省各地,去基层体校选苗子。
2020年她亲自挑选了15名有潜力的小球员,组建了U16梯队,训练方法上,她借鉴了自己当年的经验,也融入了在土耳其学到的先进理念,每周她都会亲自下场给队员示范动作,扣球时那股子力量和气势还在。

五年过去这批队员中有三人进入了辽宁女排一队,其中一人入选了国青队,2024年全国青年锦标赛,辽宁U18队拿下了亚军,这是俱乐部十年来在青年赛事中的最好成绩,成绩公布那天,王一梅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球队合影,配文只有四个字:“未来可期。”
现在的王一梅经常出现在训练场边,她会蹲下来纠正小队员的垫球姿势,也会在场边大声喊着“再高一点”,训练结束后她偶尔会去俱乐部的游泳池游几圈,水中的她依然灵活,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岁在大连体校的时光。

从12岁开始练游泳,到14岁转练排球,再到31岁退役转型管理者,王一梅在体育这条路上走了27年,她经历过巅峰时刻的荣耀,也品尝过伤病和落选的苦涩,但无论是哪个阶段,她都没有放弃过对排球的热爱。

王一梅的故事在网上引发了球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评论非常精彩。
“大梅真的太可惜了!08年奥运会打日本那场球我至今记忆犹新,她那重扣下去,地板都快砸出坑了,郎指导虽然是为了球队长远发展,但直接把功臣弃用,感觉有点不近人情,毕竟那是我们的青春啊!”
“我倒是能理解郎平的决定,职业体育就是这么残酷,光有进攻不行,朱婷为什么是世界第一主攻?就是因为全面啊,大梅的防守和一传确实是短板,跟不上现代排球的发展潮流了,只能说时代选择了更全面的球员。”
“说个可能被喷的观点,王一梅的体重和伤病管理确实是个问题,运动员自律是基本要求,如果当时她能早点控制好体重,延长巅峰期,也许结局会不一样,天赋再好,也架不住身体的拖累。”
“你们别光盯着国家队那点事啊,人家大梅去土耳其打球,人生地不熟的,还能站稳脚跟,被外媒夸‘学会了用盾牌’,这多给我们中国人长脸!这种走出去的经历,比在国内顺风顺水更有价值。”
“从‘重炮手’转型成俱乐部管理者,这才是最牛的!这说明她真的热爱排球事业,不是在役时捞金,退役了就消失,现在踏踏实实做青训,为辽宁女排培养下一代,这种传承比拿一块金牌更有意义,佩服!”
“我是辽宁人,一直关注辽宁女排,说实话,大梅当总经理后,球队的青训看着是比以前好了,年轻队员也更有朝气了,她能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走过的弯路都告诉小队员,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
“看到她又开始游泳了,真是感慨,人生就像一个圈,起点又成了休闲的归宿,这说明无论经历多少起伏,找到让自己平静和快乐的方式最重要,祝福大梅,她现在的生活状态真好。”
看了王一梅的起伏人生,您认为对于一位运动员来说,是2008年奥运会上“一锤定音”的辉煌时刻更伟大,还是退役后扎根青训、培养新人的“默默耕耘”更值得敬佩?
官方信源:中国排球协会官方网站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