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妥了!国资高价接盘,大丰收!一家三口取走22亿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老板不愿把家业传给儿女了。

一来,儿女不一定愿意接班,也不一定有能力接班。二来,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太难打破了,不如换成现金,随便设个家族信托,世袭罔替的稳定性比干企业高太多了。

这个道理,上市公司旷达科技的老板沈介良了然于胸,虽然女儿很早就介入了家族事务,但他从没想过要把家业传给女儿,而是自己不想干了就卖掉。

近日,上市公司旷达科技传出喜讯,沈介良卖家业的计划谈妥了,湖南株洲国资拟接盘,双方已经签订了正式的股权转让协议。

根据公告,交易价5.39元/股,相对于旷达科技的股价来说,这属于是高价了。

一般来说,一级市场协议转让价参照协议当天收盘价的80%,9月5日签订的合同,当天收盘5.7元,80%应该对应4.56元/股。

当然也还有另一种算法,那就是协议之前120个交易日的加权平均价,旷达科技2025年以来的股价都在5.7元以下,如果按加权平均价则会比4.56元更低。

也就是说,无论怎么算,5.39元都是高价,沈老板这一卖整了个家族大丰收,卖掉28%的股权,一家三口可以一口气取走22亿。

而值得一提的是,这22亿并非大丰收的全部,根据股权信息,沈介良家族把控制权卖给国资之后仍持有22.21%的股权,按同样的交易价测算,还能再卖18亿。

这个测算价格不是随口一说,国资买股权的协议里已经明确规定了,沈介良家族以后再卖的价格不得低于5.39元,否则,就要向国资补差价。

可见,国资对于5.39的交易价也不那么自信,提前把所有可控的、可能拉低股价的因素都在协议里明确了。

而对于如何让沈介良家族信守协议的规定,也留了后手,沈介良家族需要把占公司10%的股权交给国资作为质押。

其实,别说质押10%了,就算把剩余的22.21%都质押给国资,沈老板一家也不吃亏,毕竟,现在这份价值几十亿的家业,是当初只花了173万盘下来的。

从173万到22亿,1270倍的投资回报,如果再加上剩余股权市值,173万到40亿,则是2312倍的回报,这才是大丰收的真实含义。

有趣的是,旷达科技的前身是集体企业,严格来说也算地方国企,沈介良当年踩着国企改制的东风成了老板,如今自己退休不干了,又把企业卖回给了国资。

上世纪80、90年代是诞生先富的时代,但能先富的人大多并非草根,比如沈介良,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他正是江苏常州武进潘家曹家大队的书记。

彼时发展经济大抵有三种模式最受推崇,以浙江为代表的个体经济,以广东为代表的外资经济,以及以江苏为代表的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就是私人自己当老板,地方政府只出政策,外资经济就是以地方政策吸引外商投资,而集体经济简单说就是国企为主,而且政企一体。

由于政企一体,就为行政干部进入企业提供了便利,1984年,沈介良就从大队书记调任武进第八毛纺厂当副厂长。

干过书记的人,管理工厂确实也有一套,沈介良很快就被扶正成为了厂长。

沈介良在毛纺厂当厂长的同时,1988年,武进太湖医院为了增加职工收入,办了一个环保设备配件厂,主营玻璃钢制品。

不过,方向选得不咋好,90年代前后的中国提环保还太早了,干了几年就不得不转型,改成了汽车内饰厂,这就是旷达科技的前身。

汽车内饰主要就是织物之类的东西,与纺织业关联性较大,1993年,在毛纺厂当厂长的沈介良就被调到了旷达汽车内饰厂当厂长。

汽车内饰这个方向就选得非常好了,90年代初,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起步,桑塔纳、捷达、富康等车型的本地化生产催生了巨大的汽车内饰需求。

而江苏自古是纺织业发达之地,改革开放后纺织工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天时、地利都对旷达汽车内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不过,在集体经济的框框下,沈介良并没干出什么成绩,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厂长又不是老板,那么拼命干什么。

不过,沈介良的机遇很快就来了,1998年,内饰厂申请股份合作制改造获批,沈介良带着28个职工,买下了内饰厂的所有权。

价钱不贵,经评估一共220万的净资产,就作价220万卖,其中沈介良出资173万拿下77%的份额成为实控人。

根据招股书,沈介良等人是用现金购买的,而购买后的第二年,沈介良又以445万现金增资,看起来,沈介良在成为私人老板之前及已经先富了。

之后,沈介良又陆续收购其它职工的股权,到2005年,股东只剩两个人,分别是沈介良、张娟芳,张娟芳是沈介良的配偶。

然后2007年起,沈老板开始筹划IPO,把部分股权转让给创投机构,最终于2010年成功登陆深交所。

仅从财务数据来看,旷达科技上市15年来的表现尚佳,一共融资约21亿,累计分红也有21亿,按照证监会的标准,这算“没欠债”的上市公司。

不过,深入来看,分红的一半都属于沈介良家族,也就是说,融了21亿,真正给投资者的分红仅有10.5亿,严格来讲,还没还清融资债。

当然,以后与沈介良无关了,这一卖,就该国资来还了。

汽车内饰这个行当生意不愁,但由于技术门槛并不高,从业者甚多,行业集中度很低,也就使得竞争越来越趋向白热化。

加上汽车的持续降价倒逼配件企业降价,而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等又在上升,内饰企业的利润空间正不断受挤压。

利润空间的变化从旷达科技就可窥一斑,2017年到2025年,毛利率从37%降到了22%,虽不剧烈,但持续下降。

春江水暖鸭先知,干了20多年汽车内饰的沈介良比谁都清楚,当然,可能也有破解之法,但70多岁的沈介良没这个精力了。

如前所说,与其让儿女去赌不确定的未来,不如提前接受确定的世袭罔替,于是,沈老板果断交班国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1

标签:财经   高价   旷达   良家   股权   老板   汽车   厂长   科技   协议   毛纺厂   集体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