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一个国防部参谋次长,手握核心机密,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信仰。
他为国家献出生命,却把最沉重的负担留给了家人。
16岁的女儿带着7岁的弟弟流落街头,没有人管,没有人问。

三年后,这个19岁的姑娘做了一个决定——嫁给一个比她大20岁的退伍军人,只为换来弟弟的学费。
这样的牺牲,谁来买单?
吴石这个名字,在保定军校那会儿响当当。
同学们都叫他"吴状元",成绩好到让人眼红。
1946年,他已经坐到了国防部史政局局长的位置,手里掌握着国民党军队的核心资料。
按理说,这样的前途一片光明,可他心里憋着一股气。
国民党的腐败他看得太清楚了。
前线士兵吃不饱穿不暖,后方的官员却吃香喝辣。
武器弹药层层克扣,军饷被各级军官揣进自己口袋。

1947年,通过一个叫何康的人,吴石搭上了中共的线。
他给自己起了个代号——"密使一号"。
1949年,内战局势已经明朗,蒋介石准备退守台湾。
吴石主动要求去台湾,出任国防部参谋次长。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是为了保住官位。
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去是奔着什么。
台湾的防御部署图,驻军分布情况,军事设施位置,这些东西对大陆来说太重要了。
1950年1月29日,台北街头下着小雨。
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被特务抓了。
这个人原本也算个人物,可架不住贪图享乐。
被抓后仅仅一周,他就全招了。

400多个地下党员的名字,一个接一个从他嘴里吐出来。
吴石的名字也在其中。
3月1日,特务们冲进吴石家里。
他很平静,像是早就等着这一天。
家里的王碧奎吓坏了,她不知道丈夫在做什么,更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审讯室里,他们想从吴石嘴里撬出更多东西。
吴石什么都没说。
他知道,多说一个字,就可能害了别人。
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枪声响起。
吴石倒下的时候,眼睛望着北方。

临死前他留下一句话:"以国家为重。"
王碧奎在丈夫牺牲的当天被抓了。
她被判了九年。
狱中的日子煎熬得要命,她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是嫁给了吴石而已。
陈诚听说吴石出事,心里五味杂陈。
他是吴石在保定军校的学弟,两人关系不一般。
战场上有一次,陈诚差点没命,是吴石拼了命把他救回来的。
吴石的案子太大,陈诚公开帮忙等于自己往火坑里跳。

他只能暗地里想办法。
王碧奎的减刑申请,陈诚批了三次。
每次批示都写得模棱两可,既表达了意思,又不至于惹麻烦。
1950年9月,王碧奎出狱了,前后只关了七个月。
这在当时的台湾,简直是奇迹。
陈诚的夫人谭祥还时不时给吴家送点钱,说是"朋友的心意"。
王碧奎知道这是谁的意思,但谁也不敢说破。
陈诚临死前写了封密信,里面提到吴石。

字里行间全是愧疚和自责。
他救了吴石一家的命,却救不了吴石本人。
这份愧疚,他带进了坟墓。
吴石牺牲那年,大女儿吴学成16岁,小儿子吴健成才7岁。
父亲被枪毙,母亲坐牢,家里的天塌了。
亲戚们都躲得远远的,谁也不敢收留他们。
吴学成带着弟弟在街上转悠,晚上找个屋檐底下凑合睡。
有时候饿得受不了,就去饭馆门口看看有没有剩饭剩菜。

弟弟吴健成那时候还小,不太懂事。
他问姐姐:"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吴学成不知道怎么回答,只能说:"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
街坊邻居看到他们,都绕着走。
有的人甚至当着他们的面吐口水,骂"共匪的种"。
吴学成咬着牙,拉着弟弟往前走,一句话都不敢回。
1953年,吴学成19岁。
她正在读书,成绩还不错。
可家里实在没钱了,弟弟也到了该上学的年纪。

她想过很多办法,打零工,做针线活,挣的那点钱根本不够。
有人给她介绍了个对象,退伍军人夏金辰,比她大15到20岁。
条件很简单,嫁过去,男方给一笔钱,够弟弟读几年书的。
吴学成犹豫了很久。
她才19岁,还想继续读书,还想有自己的生活。
可她看着弟弟,想到父母,最后还是点了头。
婚礼办得很简单,甚至可以说寒酸。
吴学成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衣服,脸上没有笑容。
嫁过去之后,日子难熬。
夏金辰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发火。
他喝多了酒就骂吴学成是"共匪种",有时候还动手。

吴学成从来不还嘴,也不敢跑。
她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弟弟还指着她换来的那笔钱上学。
吴石在大陆还有两个孩子,吴韶成和吴兰成。
父亲去了台湾,他们留在大陆。
本以为父亲是国民党高官,日子不会好过。
1973年,国务院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事情才有了转机。
这之前,他们因为"国民党军官家属"的身份,被下放到农村。
干最重的活,吃最差的饭。
别人家孩子能上学,他们只能在地里刨食。

村里人也不待见他们,觉得他们是"黑五类"的后代。
平反以后,两个孩子总算能抬起头做人了。
邻居们的态度也变了,开始叫他们"烈士子女"。
可那些年受的苦,吃的亏,谁也还不回来。
1991年,吴学成已经57岁。
她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能去台北把父亲的骨灰取回来。
站在父亲的墓前,她哭得直不起腰。
这些年她想了很多。
小时候恨过父亲,恨他为什么要做那些事,害得全家人受苦。
慢慢长大了,她开始理解。

父亲选择的是信仰,是他认为对的事。
他也是人,也有妻子儿女,可他把国家放在了前面。
取回骨灰的路上,吴学成一直抱着骨灰盒。
她对父亲说:"爸,我带您回家。"
1994年,北京香山,吴石和王碧奎的骨灰合葬。
四个兄弟姐妹第一次团聚,吴学成、吴健成、吴韶成、吴兰成。
他们围着父母的墓碑站了很久,谁也没说话。
墓碑上刻着"革命烈士吴石"。

这六个字,是对他一生的定论,也是对这家人几十年苦难的交代。
可那些失去的童年,受过的委屈,吃过的苦,谁能还给他们?
吴石用命换了信仰,换了他认为对的未来。
可这个代价太大了,大到16岁的女儿要带着弟弟流浪,大到19岁的姑娘要嫁给不爱的人。
英雄的家人承受了什么,历史记载得太少。

1950年的枪声响过之后,一家人用了44年才重新站在一起。
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信息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烈士英名录》(1973年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相关档案)
台湾"国防部"军事档案,吴石案审讯记录(1950年)
《保密工作史料选编》,中央档案馆,1990年
《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案件始末》,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
陈诚日记及相关档案,台湾"国史馆"藏
吴石家属口述历史资料,北京市档案馆,1994年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