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妈昨天去楼下倒垃圾,才走了十几分钟就晕在小区门口,还是保安看见送回来的。”李晨把手机握紧了些,声音压得很低。
他母亲身体一向挺好,平常不怎么喊热,穿得也清爽。
他一直以为高温只会让人不舒服,没想到会直接晕倒。
这事让他开始怀疑:是不是很多平常人觉得没事的小动作,其实在高温下根本扛不住?
气温超过35℃已经不算罕见了。
多个城市连续多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热浪不仅让人感到烦躁,更直接压缩了人体的生理缓冲带。
人在高温中并不是线性反应,很多时候症状来的突然,发展速度远比想象中快。
中暑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身体调节系统被热干扰到极限,失去了正常平衡,结果是电解质紊乱、血流分布失调、内脏功能下降、意识混乱。
最严重的是热射病,不治疗的话,死亡率超过50%。
很多人以为只要避免中午外出,喝够水,穿得清凉,就不会出问题。
但其实,真正危险的并不是户外暴晒,而是那些日常小动作,在高温下突然变得高风险。
有6类行为,在炎热天气里特别容易出事,关键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意识到它们对身体构成的负荷。
比如午睡后马上外出。
这个习惯在很多人眼里没什么毛病,尤其是老人常常午后休息一会,醒来觉得“凉快一点了”,就想着出去走一圈。
但刚醒来的时候,人体副交感神经还没完全退出,心率偏慢、血压偏低、皮肤血流量减少。
如果此时进入高温环境,血管来不及扩张适应,热量迅速堆积,核心体温升高。
特别是年纪大的人,本身血管弹性差,一旦调节失灵,就可能瞬间晕倒。
再就是一边运动一边大量喝水。
听上去是正确的补水逻辑,其实对身体是双重刺激。
运动中血液集中在肌肉和皮肤表层,胃肠道灌注减少。
如果这个时候快速饮水,会引起胃内容物骤然增加,加重内脏器官负担,容易造成恶心、腹胀,严重时引发低钠血症。
这在跑步和骑行人群中并不少见,人在剧烈出汗后摄入大量无电解质的水,反而冲淡了血浆钠离子浓度,影响神经信号传导,甚至诱发抽搐或意识障碍。
还有一种行为是高温天洗冷水澡。
很多人以为这可以“降火”,但对身体来说是极大的刺激。
热胀冷缩效应下,皮肤血管急速收缩,外周血液回流心脏,加重心脏负担。
而且冷热交替也会让交感神经系统骤然兴奋,血压出现波动,对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来说非常危险。
数据显示,在极热天气下,心肌梗死高发时间段除了清晨以外,傍晚洗澡后也呈现一个小高峰。
躲在封闭阳台或厨房里做事也是常见诱因。
很多人白天不开空调,觉得阳台或厨房“通风好”,其实不然。
大量热量在这些区域聚集,不易散出,形成“热囚禁”效应。
人在这种环境里活动,体温升得更快,而热量却无法顺畅排走。
尤其是厨房烹饪时,燃气火焰和锅具辐射出大量热能,人在灶台前站上十分钟,皮肤表层温度能上升3℃以上,远远超出体温调节能力。
这个时候即便没有明显中暑症状,身体也已经处于高应激状态。
还有种被忽视的,是饮用高糖饮料代替水。
很多人夏天喜欢喝冰镇汽水、果汁、运动饮料,觉得“解渴快”,但这些饮料含糖量极高,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
引发胰岛素大幅分泌,结果是体内水分更多被带入细胞储存,导致血容量下降,进一步加重脱水风险。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连续7天每日摄入500ml高糖饮料的人,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能力明显下降,出汗反应迟钝,耐热性降低。
最后一个容易踩坑的,是在睡前关闭空调。
这在老年人中最常见,总担心夜里吹空调“着凉”,就选择在入睡后关掉。
但人体夜间同样需要散热,尤其是进入深睡期时,大脑代谢活跃,体温调节中枢对外部温度反应迟钝。
一旦房间温度升高,身体无法及时出汗,深夜内热积聚,容易出现头痛、心慌、出虚汗等“隐性中暑”症状。
不少人夜里醒来时并不觉得自己中暑了,只是觉得累,其实身体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内热压迫。
真正健康的状态,不是完全避免热,而是身体具备足够的热调节能力。
而这背后的关键,是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汗腺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联动稳定。
高温考验的不是耐热,而是这些系统的协调程度。
如果平时状态就不好,一旦外部刺激加重,系统协调就会崩。
有意思的是,国外有研究发现,部分人群天生对高温更敏感,体质中“热适应阈值”偏低。
比如皮肤厚度较低、汗腺分布稀疏、毛细血管活性不足等,这些人在高温天出汗慢、体表散热能力弱,更容易积热。
而他们通常并不会在体检中显示异常,只在极端天气下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对热的反应都一样,一些人看起来没事,其实离临界点很近。
假如一个人已经出现轻度中暑反应,比如头晕、无力、出汗减少,但当下条件无法马上进空调环境,应该怎么在第一时间内有效处理,防止进一步恶化?
正确做法是先停止所有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把身体移至阴凉处。
用水浸湿毛巾擦拭腋下、脖子、大腿根等大血管区域,辅助降温。
用扇子或风扇配合湿毛巾可加快散热。
补充水分要控制在100~200毫升一口,含盐液体优先,不要一次性大量灌水。
短时间内若症状未缓解,或出现恶心、心慌、视物模糊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这套处理逻辑的关键在于“降温+控水+限量”,不是越快越多,而是精准稳定,把身体从高应激状态拉回来。
这才是避免中暑恶化的底线策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宋青,毛汉丁,刘树元.中暑的定义与分级诊断[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44(07):541-545.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