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看见别人测血压,我也测了一下,好家伙,高压去到142。
看着那刺眼的数字,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心想:我才三十好几,就血压了?哪天辅导作业,万一没忍住,会不会中风?
我越想越怕,甚至想过再也不管娃学习的事。回娘家又量了一次,是正常的,我才舒了一口气。
虽说我是一个育儿博主,平常也确实母慈子孝,但一到了写作业,一样鸡飞狗跳。一般的孩子也好,可是碰上一个超级玻璃心,工作记忆差(见下图)的娃,真的非常头疼。
好在,最近他似乎摸到了学习的感觉,不用我老盯着他,现在回来只要提一嘴,他就会去做了,而且速度还比以前快。
以前我总跟他较劲,却忽略了,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压根就没有形成学习相关的脑回路,他需要不断找感觉、找规律,才能形成学习习惯,最后才有能力去主动学习。
孩子脑中负责计划和自控的前额叶,还没成熟,你指望他自己规划、自我驱动、自觉执行,就相当于让一个刚会走的宝宝去跑马拉松。
习惯,在我看来,就是大脑给你修的“高速公路”。
打个比方,你开车回家,完全不用开导航,就能开着回去。因为这条路,你经常走,大脑早就有相关的神经回路,它能“自动导航”带着你走。可是,当你要走一条没有走过的路,那你要开启导航,让它一步步发送指令给你的大脑。
学习,对于刚上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就是一片从没走过的原始森林。每一步都得拿刀劈开杂草,深一脚,浅一脚,一点一点地前进。
当他伏案写作业时,就拼命思考“这个字怎么写?”、“那道题什么意思?”、“这英语字母咋跟拼音长得一样,读法却不一样?”……大脑CPU都快烧干了,累得要死,他肯定想逃离。
像我家崽崽,高敏感,工作记忆还差,更是难上加难:
我一句“这个字没写好”,脑子就不断循环这句话,你后面说啥,他全听不进去;
楼上楼下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他都知道,唯独眼前的作业,进不了他的脑子;
还特别认死理,平常都是先写语文再做数学,今天你打乱他的顺序,他直接把笔一扔,说不写了。
孩子的脑子还没发育好,跟学习相关的脑回路还没形成,他是不可能自我驱动,主动去学的。
所以,我们不要把一二年级的分数看得太重,狠抓3点,帮他找到学习的感觉,把路走顺了,他才能自个儿跨步往前走。
1.固定地方学习
一进卧室就想睡觉,一拿手机就想刷视频,往沙发上一坐就想找电视遥控器,这就是典型的条件反射。
当我们让孩子固定地方写作业,他的大脑就会跟这里建立一种类似”快捷键”的东西。这样,他每次往这里一走,大脑就会告诉他,“嘿!到点了,是时候学习了。”
当然,在链路还没形成之前,还是需要你的提醒,但只要坚持下去,你就能看到他的进步。
2.拆解任务
“赶紧把作业写完”这个指令,在孩子听来,比搬一座山还难,不拖才怪。
可你把“写完作业”这个大任务,切成小块,他就会觉得“那么简单,一下子就能做完啦”。
譬如,你现在想他写语文作业:
第一步,锁定最小单位,“咱们先集中火力,把课本第X页的这三行生字,每个工整地写两遍。”
第二步,完成生字后,接着提出下一个清晰的小目标, “好,接下来咱们来攻克这一页的‘看拼音写词’,就5个,写完就休息。”
平时语文老师就要求孩子,把每项小任务抄在登记本上。为了帮小家伙建立信心和节奏感,我要求他每完成一项,就用红笔打上一个醒目的勾。当他看到作业越来越少,“我做到了”的感觉越来越多,磨蹭的情况,自然而然就变少了。
3.管住嘴
以前我经常他写一笔,我就插一句:“用橡皮轻点”、“坐直了!”、“这字没写好,擦了重写”……
结果又引来一场恶战,到最后谁也不想理谁。
所以,我现在学会闭嘴了。就坐在他旁边,看我的书,干我的活。我在那,只是为了告诉他,“妈妈有身边,不懂可以问”。
他拖拉,不要责骂。太过较劲,于他于自己,都不好。要知道,就连大人做不喜欢的事,也各种拖延,更何况是脑子还没长好的孩子?
做错了,也别急着纠正:“嗯,这种题型的题,看来你还没掌握,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回事吧。”
当孩子不用再竖起耳朵等挨骂,他的脑子才能腾出空来思考。比如,这道题要怎么解,那个生字怎么写才能正好落在格子里。
总之,找学习感觉,就跟找“玩的感觉”一样。要让他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边界、能做到、有人陪、还被夸”的事。感觉对了,规律摸到了,不用你催,他自己就上道了。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