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宋夏好水川之战的发生地

固原市,简称固,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地级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区,呈南高北低之势,东与甘肃庆阳市、平凉市为邻,南与平凉市相连,西与白银市交界,北与宁夏中卫市、吴忠市接壤。

固原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和当前唯一的非沿黄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心城市,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处在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汇处,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是历史上西北地区的经济重地、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

固原最早进入中国行政区划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秦惠文王时期(前337—前311)设置乌氏县(在今原州区南),后又增设朝那县。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县(今原州区),共辖21县。北魏太延二年(436),置高平镇,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镇置原州,并置高平郡和县,均治高平,是拱卫北魏边境的重要据点。

唐朝,武德元年(618),废平凉郡复置原州。贞观五年(631),复置原州中都督府,到天宝元年(742),又改为平凉郡。广德年间(763—764),没于吐蕃。五代北宋前期,这里还处于中原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下,北宋中期后这里成为北宋与西夏交锋的前线。这里爆发过著名的好水川之战。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李元昊为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今宁夏西吉县偏城)一带诱宋军入伏。韩琦闻夏军来攻,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出夏军之后,伺机破敌。二月十四日,宋军阵未成列,即遭夏骑冲击。激战多时,宋军混乱,企图据险抵抗。夏军阵中忽树两丈余大旗,挥左左伏起,挥右右伏起,居高临下,左右夹击,宋军死伤一万余人,指挥官任福自扼咽喉自杀死。其子任怀亮战死,桑怿、刘肃、武英、王珪、赵津、耿傅均战死。

不过关于好水川之战的爆发地点,目前没有统一的观点,只是能够确定是在固原。主要有一说为隆德县西北好水,另一说为今榆河(甜水河)两种说法。大约从明朝开始固原的名字开始形成,但是为什么叫做固原,目前主要有四种说法。

固原位于宁夏南部,自古以来便是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周边环绕着诸多历史上的雄关要隘,例如汉代的萧关,唐代的陇山关等,这些关隘作为关中地区的重要屏障,在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保障中原地区安全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其城池险固,因名固原”,意为巩固中原边界,充分体现了它作为边防重地的重要军事战略意义。

唐代广德元年(763年),今固原一带陷于吐蕃,原州被迫先后侨居于今甘肃灵台、镇原等地,因而固原地方就只能称之为“故原州”;到了明初,以“故原州”的废城为“固原里”,隶属于陕西平凉府开城县。明正统年间,为抵御外敌入侵,明朝政府修复故城并驻军戍守,并依“古原州”“故原州”转音定名为“固原”。这一名称的转变,既是历史变迁的结果,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

根据学者何光岳在《原国考》中的研究,固原名称中的“原”字与古代的原国联系紧密。原国被认为起源于西戎的一支——獂戎,是渭水上游势力最为强大的西戎部落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的獂道县,以及后来的多个带有“原”字的地名,如渭源、泾源、镇原、海原等,均与这一部族及其活动区域密切相关。固原很可能是这一历史脉络中的重要一环,其名称反映了古代原国或与其相关的地域文化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地名上,更深入到当地的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固原独特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在宋、明时期,朝廷计划在固原一带修建城池。经过多次选址,最终选定彭阳县古城乡。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刚刚竖立的旗子在一夜之间竟被大雁衔走,飞至现固原所在地放下。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将此事上报朝廷,朝廷决定在大雁停留之处建城,并以“古雁城”命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雁城”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固原”。这个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为固原的地名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浪漫气息,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和美好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历史   固原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生地   固原   平凉   宁夏   平凉市   吐蕃   中原   广德   大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