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11月10日下午,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25屯堡文化大会同步举办三个分论坛。分论坛一暨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工程学术委员会会议以“屯堡文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主题,分论坛二以“六百年古韵,新时代回响一一探寻屯堡文化的‘出圈’之路”为主题,分论坛三以“屯堡文化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为主题。
在分论坛二上,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研究员黄璜发表“文旅体融合发展的‘贵州模式’”主旨演讲。黄璜介绍,其研究团队联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专项课题,基于“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共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旅游功能定位,将30字指示细化为30个具体落实要点,通过梳理贵州实践发现,贵州在多数创新领域表现突出,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综合模式。

一、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筑精神家园
围绕打造新时代民生产业和幸福产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等六大方向,贵州持续探索突破。
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通过“县县通高速”路网、高铁网络和支线机场群打破发展桎梏,创新推出“村超”“村BA”“村马”等乡村文旅体产品矩阵,推动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同时,打造全龄友好型旅游环境,针对不同年龄群体推出旅居、康养、亲子游等定制化产品,并通过“贵州旅游痛点征集平台”和“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游客“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舒心体验。
二、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坚持守正创新
聚焦探寻实证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研究阐释文化价值和文明特性、实现文化遗产系统性和整体性保护、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推进广义文化遗产跨部门综合管理等方面,贵州深耕细作成效显著。
贵州深入挖掘多元文化资源,以黔西观音洞等旧石器时代遗址、夜郎文化遗存、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等为载体,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通过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系统阐释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揭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保护层面,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系统性保护工程,创新广义文化遗产跨部门综合管理机制,建设旅游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同时创作溶洞音乐周等优秀文艺作品,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
三、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坚持提质增效
针对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推进让文物活起来、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提升非遗传承利用水平、实现文旅公共服务惠民、创新数字文旅发展模式方面,贵州探索出多条特色路径。
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等红色文化传播标杆;以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推动海龙屯等文物“活起来”;创新博物馆运营模式,将其升级为复合文化休闲目的地;推动侗族大歌等非遗融入旅游场景;在景区植入图书馆延伸服务等公共文化资源;通过夜游黄果树、文旅数字人“黄小西”等数字技术拓展文旅体验边界。

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
在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新特色资源旅游利用方式、营造文旅体商融合消费空间、丰富旅游服务要素文化内涵方面,贵州多点发力升级产业。
贵州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战略目标,创建“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新特色资源利用方式,开发地质研学、桥梁旅游、天文科普、工业遗产旅游等新型业态,营造多彩贵州城等文旅体商融合消费空间。推动旅游服务要素升级,将餐饮、住宿等配套功能转化为文化体验吸引物,实现从“标准化服务”到“特色化体验”的转型。
五、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坚持融合发展
立足依托景城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依托农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依托交文旅融合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依托生态旅游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依托康养旅游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贵州以融合赋能释放产业价值。
依托景城融合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以农文旅融合实现“景区带村”,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借助交文旅融合打造“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支支串飞”“小车小团”等特色产品,推动交通设施向旅游资源转化;以生态旅游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以康养旅游撬动大健康经济,形成“旅居到贵州”等特色品牌,推动旅游从产品向生活方式转变。
六、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中国形象
围绕增进中外文明互鉴、主动展示中国形象、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创新文化交流方式、促进入境旅游发展方面,贵州创新实践亮点纷呈。
贵州创新文明交流方式,通过屯堡古建筑修缮国际志愿者工作营等载体增进中外文明互鉴。以“村超”“村BA”等文体活动为纽带开展民间外交,用“小切口、大内涵”的民间故事引发国际情感共鸣。联合国家地理制作《寻找最美目的地:秘境贵州》等优质传播内容,借助游戏、影视等新型渠道拓展国际传播边界,并出台专项方案促进入境旅游发展,主动展示中国形象。
黄璜强调,“贵州模式”不仅契合“十五五”时期国家文旅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更在实践中形成了诸多突破性经验。未来,随着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有望为全国文旅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示范,而屯堡文化作为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这一进程中实现更广泛地“出圈”传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明雪 图/张丽
编辑 徐微微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