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家庭信息表”弄脏教育的底色

“您有什么擅长的技能?”“可提供哪些职业资源?”出现在学校的“家校联系卡”上,这两个问题像两根刺,扎在不少家长心上。尽管学校很快道歉整改,但类似的场景并不鲜见。教育本应是“有教无类”的净土,可当“家长背景”被当成可利用的“资源”,教育公平的基石正在悄悄松动。

学校收集家长资源,总爱裹着“家校合作”的外衣。有人说,了解家长技能是为了丰富校园活动,统计职业资源是为了提供实践机会——听起来合情合理,可现实往往变了味。有家长吐槽,自己开公司就被频繁要求赞助校园活动,没资源的家长则陷入“不配合就是不重视孩子教育”的焦虑;更有孩子在学校里悄悄比较“我爸爸是医生”“你妈妈只是打工的”,自卑的种子在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就像一位家长说得那样:“连家里开什么车、谁来接孩子都要问,这哪里是家校沟通,分明是在给家庭分等级。”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教育功利化的缩影。学校本该承担起教书育人的核心职责,可有些教育者却把目光盯在家长的“资源”上:想靠家长的职业背景搞“特殊教学”,靠家庭产业解决活动经费,把本属于学校的责任,变相转嫁给了家长。更可怕的是,它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当孩子发现,“父母的资源”比“自己的努力”更能获得关注,“努力无用”的念头便会悄悄滋生,这比任何知识缺失都更伤人。

或许有人会说,“了解家长背景是为了因材施教”,可真正的因材施教,应该关注孩子的性格、兴趣和学习能力,而非家长的职位高低、资源多少。教育部早在2022年就明确规定,“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可为何类似调查仍屡禁不止?关键在于“处罚机制缺位”——道歉整改的成本太低,难以形成震慑;更在于部分学校还抱着“教育产业化”的旧思维,把家长资源当成“办学捷径”。

家校关系的底色,从来不该是“资源交换”,而应是“育人共识”。学校需要家长配合,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想丰富校园活动,不妨发起“自愿志愿者”招募,让有时间、有意愿的家长主动参与;想了解家庭情况,只需收集紧急联系人、孩子过敏史等必要信息,而非深挖职业资源。家长也该有“说不”的底气,面对过度采集信息的要求,不必因担心孩子被区别对待而妥协——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是在保护教育的公平。

教育是一场缓慢的守望,需要学校守住“教书育人”的本位,家长保持“理性沟通”的清醒。别让一张小小的“资源调查表”,弄脏了教育本该纯粹的底色;更别让孩子在“资源攀比”中,弄丢了对“努力”的信仰。只有当学校不再盯着家长的“背景”,而是专注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才能真正回归它该有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8

标签:育儿   底色   家庭   信息   家长   资源   孩子   学校   背景   职业   因材施教   教书育人   努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