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全员蒙古褶!河南博物馆放反的9000年龟甲上,藏着文字的起源

绝大多数中国人和东亚人的眼睛,内眼角都有一个被称为“蒙古褶”的小褶皱。

这样的小褶皱可以分成几个程度,如下图所示:

那么,问题来了。

商代的雕刻和文字中,几乎所有的眼睛都有着很深很明显的蒙古褶。

比如下面这些雕刻,注意看内眼角的位置,几乎全有重度蒙古褶,最少也是中度的,连一个轻度的都没有。不论是人还是兽,不论是龙还是牛,无一例外。

不光是雕刻,所有甲骨文里的“目”字,大多数也都画着一只重度蒙古褶的眼睛(绝大多数都是右眼):

同样画着一只眼睛的还有“臣”字,大部分也都有很明显的蒙古褶,如下图所示:

这意味着什么?

当然是说明商代甲骨文的使用者,是东亚本土的人种。

那些意淫什么甲骨文从西方传入的傻缺民科们,可以先洗洗睡了。

甲骨文是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字,但是创造的时间却不是商代。

这个“目”字,在大约8500年前的贾湖遗址已经有了,而且和商代甲骨文一样,是刻在龟甲上的。

下图是河南博物馆的贾湖遗址“目”字龟甲。很遗憾的是,这片龟甲放反了。

如此重要的一个文字,居然放反了???!

河南博物馆,你们是认真的吗?

漯河博物馆也是反着看这个字的,见下图所示,上面列举的第一个“目”字就是一只画倒了的眼睛。

这也真是无语死了。

不识字的河南博物馆,你们这是要闹哪样?

河南出土了那么多甲骨文啊,你们要不要看看多少龟甲是小头朝上的?

下图才是龟甲的正确打开方式(图片为安阳殷墟刻字龟甲):

同样,贾湖遗址的这片龟甲也要大头朝上放,呈现的“目”字如下图所示,上眼睑把瞳孔的上半部分遮住,这才是正常状态下的眼睛:


对照一下甲骨文里面这几个标红的“目”字写法,就连上眼睑朝右上方上扬的斜度都是一样的。

但是,发现了吗?

贾湖遗址的这只眼睛,并没有明显的蒙古褶。

而且,贾湖遗址的这片龟壳,和殷墟的龟壳显然不是同一个品种的龟。

相距五千年的两个“目”字,却只有这样细微的差别,透露出什么样的信息?

抱雪斋认为, 这恰恰透露出了中国文字的南方起源。

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始于一万年以前的浙江上山文化。

这是虞朝末期和夏朝早期,浙江已经有成熟的文字系统,而且已经在陶器上发现了不少,而且百分之百能够用商代甲骨文识读!

随着南北方人群的大量互动和交流(这点已经得到分子人类学研究证实),浙江上山文化的有虞氏携带着这套成熟的文字系统来到了河南贾湖,留下了龟甲上的“目”字。

南方的有虞氏人,还把瓮棺葬的风俗带到了贾湖。这种奇特的葬俗直到今天还在南方多地盛行。

南方人虽然也有蒙古褶,但那大多是幼年时期,到了成年后仍然有明显蒙古褶的比例是远远比北方人低很多的,这一点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也就是说,贾湖遗址那些在龟甲上刻下“目”字的人,是一个来自南方(浙江)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0

标签:历史   蒙古   龟甲   商代   河南   起源   全员   博物馆   文字   甲骨文   遗址   眼睛   浙江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