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有点困惑。打了几年贸易战,搬出科技制裁,结果发现,中国不但没趴下,反而越打越硬。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话里话外都透着焦虑,中美之间的战略态势,已经从一边倒变成了拉锯战。
当下的中国,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中国了。和1999年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后忍辱负重不同,如今面对台海升温,北京选择的是环岛军演。从被动回应到主动设定议题,中国的姿态变化背后,是一场深刻的国力转型。
“攻守之势,易也。”
中国不再被动,是因为底气真的不一样了。别看美国名义GDP还在全球第一,但对比购买力平价,中国早在2023年就已稳坐头把交椅,IMF的数据显示,中国PPP总量已经突破35万亿美元。
一边是虚拟经济泡沫膨胀,一边是实体产业扎实深耕,谁更能抗压一目了然。
美国经济看似强劲,其实更像是“虚胖”。彼得森研究所测算,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结果反噬失去了超20万个本土制造业岗位。反观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始终稳定在28%左右,是真正的产业底盘。
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在面对制裁时,不是立马认怂,而是选择稀土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
F-35战斗机生产线因缺少中国稀土而陷入卡顿,背后是美国多年忽视制造业、自断后路的后果。对比之下,中国通过RCEP强化亚洲内部贸易,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如今的全球产业链,已经越来越像一张绕不开中国的网。
美国曾经以为,只要卡住中国的高科技命门,就能遏制发展。但现实是,中国不仅没被卡住,反而在关键领域里逐个突破。从光刻机材料到新能源电池,从工业母机到卫星导航系统,那些曾经被称为“卡脖子”的领域,如今正一个个被松开。
根据《科技日报》统计,过去五年,中国在10大核心领域实现实质性进展。制造业增加值也早已反超美国,2024年两国差距已拉开至1.2万亿美元。
中国已经在某些领域领先,比如在6G通信领域,中国主导的提案占比已达42%,而美国仅为23%。这也意味着话语权的转移。
中国提出“数字长城”概念,通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中国正在搭建一个去中心化、去美国化的技术生态。国家顶级节点的日均解析量突破亿次,背后是一个不依赖美式架构的数字世界正在成形。
1996年,美国一艘航母驶入台海,中国只能“强烈抗议”;2024年,美国再想这么做,发现成本高得多。解放军的环岛军演不仅频率更高、规模更大,而且直截了当地将台湾问题纳入了“核心利益”范畴。
美方如果再想“航行自由”,得先掂量掂量。
舰艇建造速度是个直观指标。中美在2020到2024年间新服役军舰的吨位比为3:1,中国新一代航母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效率甚至已超越福特号。
这些表面上的技术参数,其实反映的是中国战略能力的持续跃升。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战略意志。中国清晰地表达了底线,比如台海问题不容外部干预。解放军常态化巡航、歼-16在南海上空“桶滚机动”,我们准备好了,你敢来,我们就敢打。
兰德公司曾经做过一次推演,1996年美国航母干预台海危机的成本与2024年相比,已经增加了数倍。
中美权力转移正在逼近“临界点”,所谓临界点,并不是哪个数字突然突破,而是综合实力和国际认知的同步转化。当中国不再被视作“挑战者”,而是“现实参与者”,国际体系的重心自然会开始偏移。
有人说这是“修昔底德陷阱”,但中国显然不打算走对抗路线。与其模仿曾经的霸权逻辑,不如构建新的国际关系范式。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联合国维和到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在输出的是规则,而非对抗。
对美国来说可不舒服。过去习惯了“一言堂”,如今却要面对一个强调多边主义、不那么“听话”的中国,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可想而知。
当初美国取代英国,靠的是“军力+美元”;而今天中国走的,是“产业+合作”的路径,中国所谓的“战狼外交”,其实只是综合实力外溢的自然反应。
基辛格在《论中国》里提到一个词:“势”。今天的中国之所以不再屈服,正是因为这股“势”已经形成,历史的惯性、现实的底气、未来的信心,三者合流,推动着国家在战略上越来越稳,姿态上越来越硬。
未来的博弈不会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而是进入“非对称超越”的新阶段。在碳中和、太空基建、新能源等未来赛道,中国正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不依赖霸权的崛起路径。
而美国,是否准备好面对这样一个“不再屈服”的中国?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