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奔波在街头”“一个差评白干一天”“后悔没好好读书才送外卖”……账号“苏星颜”发布的这些视频,曾以“外卖骑手的艰辛”打动无数网友,实则为仅上线3天、送单10次的人演绎的“假剧本”,目的是诱导网友购买99元短视频课程。据外卖平台通报,该博主发布的数十条视频风格,与此前被认定为虚假摆拍账号的内容高度雷同,不过是虚假短视频“盯上”外卖小哥的又一案例。(8月17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外卖骑手群体的辛劳有目共睹。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与时间赛跑应对时效压力,承载着千家万户对餐食的期待。这份职业的价值与尊严,牢牢扎根于千万劳动者日复一日的真实付出之上。而“苏星颜”们的恶劣之处,正在于拆解、篡改真实的辛劳,用刻意设计的哭戏、凭空编造的经历、无限放大的焦虑,蓄意迎合公众的共情点,把他人的日常奋斗变成自己敛财的道具。
外卖骑手的故事值得被看见,因为他们在风雨中的坚韧、在服务中的专业、对生活的热爱;普通人的奋斗值得被尊重,但该靠真实的经历、质朴的表达、真诚的情感。用虚假内容博取关注,本质上是对劳动者的轻慢,对奋斗精神的消解与矮化,更是对公众信任的践踏。
相关视频截图。图源网络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叙事正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从虚构“月入三万”的励志故事,到编造“一个差评白干一天”的卖惨剧情,再到炮制“黑心外卖”的耸人听闻,当“卖惨”“造谣”成为流量密码,相似“剧本”被反复演绎,真正困境中的劳动者发声时,公众信任会大打折扣,诚信商家可能因谣言受损,社会对基层群体的关注也会渐趋麻木与怀疑。如同“狼来了”的寓言,虚假的苦难与危机被消费越多,真实的呼喊就越难被听见。
从“卖惨”吸粉到“卖课”变现,“苏星颜”们的流量套路之所以得逞,或是因为抓住了公众对基层的天然同情、部分人“靠短视频快速变现”的焦虑、大众对食品安全的普遍关注等多重心理。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虚假视频的“重灾区”,更源于流量逻辑的精准算计——他们工作场景贴近生活,收入、权益、涉及的食品安全等话题极易引发共鸣,且造假成本极低,一件骑手服、几句煽情台词就能炮制“爆款”,最终导向卖课、带货等变现渠道。
短视频平台不能成为虚假流量的“助推器”。针对一些账号密集发布的“苦情内容”“惊悚爆料”,平台既要对内容真实性承担审核责任,更要对背后的变现链条严格把关,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异常账号,用人工审核堵住套路漏洞,让流量多一些真实温度,少一些虚假泡沫。
“假骑手”博流量,监管部门应依法严查,揭穿虚假人设,斩断利益链条,让“造假有代价、套路行不通”成为共识。平台要强化主体责任,完善审核机制,加强对极端、虚假内容的核验,从严处置借虚假人设变现等行为。行业协会也可牵头建立内容创作规范,引导创作者坚守真实底线,用优质内容赢得流量。
网友也需多一分理性判断。为真实坚守动容,支持真诚创作,把善意留给真正需要的人,才能让虚假套路失去生存土壤。
别让虚假卖惨消耗社会善意,别让流量套路污染网络生态。当外卖小哥不被“卖惨人设”代表,每一个真实声音都能被听见,我们离清朗网络环境就更近一步。
文|孔德淇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