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华为对一位年薪600万的高管掏心掏肺,换来的却是背后捅刀。
这位手握美国双硕士学位、被业内称为“Wi-Fi之王”的天才,居然在公司被制裁的至暗时刻,带着13名核心骨干偷走价值数亿的芯片技术。
这起轰动行业的大案终于尘埃落定,结局看得人直呼痛快。

张琨的履历,说是“天之骄子”一点不夸张。
先读北京大学,是本科生里少有的尖子生;接着在中国科学院深造,打下扎实的技术功底;后来又远赴美国,拿下两个硕士学位。
这样的学历背景,走到哪儿都是香饽饽。

在跳槽华为之前,张琨已经在高通站稳脚跟,干到了核心技术岗位,还拿过公司级别的大奖。
华为为了挖他过来,给出的待遇堪称顶配:年薪600万只是基础,加上期权和奖金,一年总包轻松破千万;职位直接给到技术体系21级,这在华为已经是核心圈层的级别。
更重要的是,华为明知他是美国籍,还是选择彻底信任,把价值9亿的短距互联芯片项目交给他全权负责。

张琨一开始也没辜负这份信任。
在他带队的几年里,华为路由器市场份额从15%飙升到35%,业内给他起了“Wi-Fi之王”的外号。
按照这个势头走下去,他完全能成为国内通信行业的顶尖人物,名利双收是板上钉钉的事。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底,那正是华为被美国制裁最艰难的时候。
张琨没想着和公司共渡难关,反而动了歪心思。
当年年底,他在南京一家茶馆约见了几位华为核心研发人员,开始画饼:“跟我干,高薪、期权、股份都不是问题,保证比在华为挣得多。”
2021年2月,张琨正式从华为离职;仅仅一个月后,他就在南京悄悄成立了“尊湃通讯”,主营业务正是Wi-Fi芯片,和华为的核心产品直接对标。

他所谓的“创业”,根本不是靠自己的技术重新研发,而是批量从华为挖人偷技术。
短短两年时间,他就用高薪和期权,把13名华为核心技术骨干陆续挖到自己公司。
这群高智商人才,偷技术的手段却相当粗糙。
有人白天在华为写项目代码,晚上回到尊湃接着写,两边的代码直接混着用;有人嫌麻烦,干脆用手机拍屏,把内部机密图纸拍下来带走;还有人更“执着”,把几百页的源码和注释一页页手抄下来。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在尊湃内部都用化名,还把华为的内部技术伪装成开源项目,通过外部邮箱转手,以为这样就能瞒天过海。
靠着偷来的技术,尊湃的发展速度快得反常。
正常情况下,研发一颗升级版的Wi-Fi芯片需要三四年时间,可尊湃成立才两年就推出了产品。
资本很快闻风而来,高榕资本、小米、湖杉资本纷纷投资,公司估值一度冲到10亿元。
张琨还对外宣称:“我们团队的研发效率比华为高30%。”

尊湃的“快速崛起”,很快引起了华为技术人员的怀疑。
行业里谁都知道研发芯片的难度,尊湃的速度实在太不正常了。
华为随即从市场上购买了尊湃的芯片,进行逆向技术分析,结果一出来就真相大白:尊湃芯片的40个关键技术点里,有超过90%和华为的商业秘密高度一致,甚至代码里还留着华为内部特有的标识,根本没清理干净。

2023年4月,华为正式报警。
当年12月,上海警方和江苏警方联合行动,一口气突袭了尊湃在上海和南京的办公地点,当场控制了包括张琨在内的14名核心人员,查扣了7台存有侵权资料的服务器,还冻结了公司账户里的9965万元资产。
这起案件的办案过程并不容易。

涉案的40多项技术都是尖端领域,为了打破专业壁垒,办案组特意聘请了多名通讯行业资深专家当“外脑”,反复论证研讨才理清技术事实。
同时,14名被告人涉及不同的侵权环节,办案人员需要逐一区分每个人在犯罪中的作用,精准认定涉案秘点和估值金额。
最终,经评估,被非法获取的技术信息估值高达3.17亿元。

2025年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张琨案作出一审判决,14名被告人在十日内都没有提起上诉,判决已经正式生效。
主犯张琨因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罚金300万元,更关键的是,法院还判处他出狱后5年内不得从事芯片行业相关工作。
其他13名涉案人员也一个都没跑掉。

其中周某甲、刘某等5人被判处3到5年不等的实刑,罚金从120万到150万不等;高某、王某等9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罚金从20万到100万不等,14人的总罚金加起来有1350万元。
他们一手创办的尊湃通讯被法院强制解散,所有涉及侵权的技术资料全部销毁,冻结的9965万元资产也依法处理。
这起案件还创下了两个司法先例:第一次把“技术密点重合率90%”作为定罪的核心依据,彻底堵死了抄袭者“灵感巧合”的辩解空间;第一次对芯片行业侵权者作出“禁业令”,大大提高了技术盗窃的违法成本。

案发期间还出现了一个巧合,美国高通公司突然解散了其在上海的WiFi7研发中心,并销毁了所有技术资料,不过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这两件事存在直接关联。
庭审时,公诉人还提到,检察机关针对华为内部管理漏洞制发了检察建议,帮助华为升级了保密系统,比如对核心技术资料设置了更严格的访问权限,离职时的资料交接审核也更加规范。

靠偷来的技术走不远,靠背叛换来的“捷径”终究是绝路。
张琨们的下场证明,无论光环多耀眼、算盘多精明,触碰知识产权的红线就一定会付出代价。
保护创新才能让行业走得更稳,这或许就是最实在的道理。
文/编辑:Alone

更新时间:2025-11-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