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过,万物疯长,村头地角一片葱茏。有一种绿油油的野草,小时候嫌它扎手,如今却成了乡下人炖汤煲粥的宝贝。
两广人更是视它如参,逢年过节必备,可惜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它就是传说中的“地胆头”。
小时候听奶奶讲故事说刘备拿它编过草鞋,所以它还有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叫“草鞋根”。
农村人对野草最有发言权。
有些草一看就让人讨厌,比如粘在裤腿上的鬼针草,有些却是老辈子口袋里的“救命药”,比如今天说的这个地胆头。
在我们这边,老人们也叫它地胆头、草鞋根、野苦胆,光听名字就知道——苦,苦得够资格。但也因为它的这股苦劲儿,被认为是清肝解毒的好东西,尤其春天上火、湿气重时,煲一锅老鸭汤,汤里加上一把地胆头,别提多畅快了。
地胆头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性顽强,哪里有点土,哪里就能蹿出来。尤其爱扎根在屋后墙角、地头沟边,常年匍匐生长,叶子宽大肥厚,像极了旧时农民编织的草鞋底。
春夏交替时节,地胆头顶端会开出几朵浅紫色的小花,枝叶表面覆盖细细的绒毛。整株草贴地而生,一脚踩上去软绵绵的,又透着股倔强劲儿。
在广东、广西、福建这些地方,煲汤几乎是一种信仰。不是随便煮锅汤那么简单,得讲究搭配讲究火候,更讲究食材天然。
而地胆头,就是老广人、客家人眼中不能少的一味药材,尤其是煲鸭汤。老鸭性凉,去火解毒,加上地胆头,简直是天作之合。逢春夏换季,家家户户都要炖上一锅,清肠润肺,败火健脾。
有人说,地胆头之于客家人,就像人参之于北方人。虽不名贵,但实实在在养人。
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身子虚,喝地胆;湿气重,煲地胆。”
其实这话不是空穴来风。
地胆头全株可入药,味苦性凉,具有清热泻火、祛湿止泻、消肿解毒等功效。
主要用于感冒发烧、咽喉肿痛、痢疾、湿疹、黄疸型肝炎、扁桃体炎、湿热腹泻等常见小病小灾。
尤其适合:
- 经常熬夜上火的人;
- 爱吃烧烤油炸导致肝火旺盛的人;
- 久坐湿气重、肠胃不爽的人。
过去家家户户没有便利的药店,乡下人遇到小毛病就靠识草吃草。地胆头因为随处可见、疗效好、用法简单,被视为家常必备。
一般做法是:
- 春末夏初,采摘叶片肥厚、颜色翠绿的地胆头;
- 洗净晒干,收入布袋或玻璃瓶中;
- 需要时拿一小撮煲汤、泡水,一年四季都有得用。
尤其是到了闷热多雨的梅雨季,喝上一碗地胆头煲的老鸭汤,比吃药还来得舒服。
地胆头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适合;
体寒、脾胃虚弱的人,或者孕妇、儿童,要谨慎食用,最好遵医嘱。
另外,如果是当药材使用,不建议自作主张煎大剂量,以免苦寒过度伤正气。
正所谓“药食同源,贵在适量”。
在乡下,懂草的人往往最懂生活。
一把地胆头,既是农人辛劳后的清补之汤,也是老一辈留给我们的质朴智慧。
如今村头少了割草的人,地胆头也不像以前那样随处可见了。
若有一天,你在田间地头再次遇见这片翠绿,不妨蹲下身,摘一把,带回家煲一锅汤。
或许在那碗汤里,藏着的不止是养生的功效,更是久违的乡情与安慰。
你们家乡也有这种地胆头吗?你们又是怎么吃它的?
⚠️注:本文正常科普,不构成任何药用建议,如有医需,请遵医嘱!
如果文章对您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记得给个免费的赞赞和关注哟,感谢大家的支持!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