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德意志银行还发了份《黄金的统治,比特币的崛起》的报告,把比特币吹得几乎要上天。
报告里说等到2030年,比特币的波动性会降下来,合法性也会越来越强,到时候能和黄金平起平坐,甚至会出现在各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成了抵御通胀和地缘风险的“现代护身符”。
这话一出本来就热的比特币直接被推上了新高,价格冲破12.5万美元,不少年轻人看着行情图,眼里全是“财富自由”的幻影。
可金融市场的翻脸速度,比翻书快多了,10月11号凌晨刚过,比特币价格就跟断了线的风筝似的往下掉,先是跌破12万美元关口,紧接着11万美元也守不住了,最低的时候跌到了101516美元。
算下来24小时里跌了17%,这可不是小波动,是实打实的“史诗级闪崩”,更惨的是其他加密货币,以太坊、狗狗币、SOL币这些跟跌的幅度都超过20%,有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币种直接跌没了95%,基本上等于血本无归。
暴跌背后是无数人的噩梦。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62万个账户在这场波动里被强制爆仓,爆仓的总金额高达191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我在几个币圈交流群里看到,有人凌晨三点发消息说“全没了”,有人晒出杠杆交易的截图,本金加杠杆赔进去的钱,是自己好几年的工资。
这些人大多是典型的“年轻人”,信奉“高风险高收益”,觉得价值投资太慢,抱着“搏一把单车变摩托”的心态加了杠杆入场,结果摩托没等到,连单车都被收走了。
谁也没想到,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特朗普扔出来的关税炸弹。就在10月10号,他突然宣布从11月1号起,对中国商品征收100%的关税。
这消息一出来,全球资本市场直接炸了锅,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了颗深水炸弹,涟漪一圈比一圈大。不只是加密货币,传统市场也没能幸免。
标普500指数一天跌了2.71%,创下今年5月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纳斯达克指数更惨,大跌3.5%,那些之前被炒得火热的科技股全在跌。
就连咱们身边的市场也跟着晃,恒指期货夜盘收跌5%,富时A50期指跌了4.26%,打开行情软件一看,满屏的绿色晃得人眼晕。
这种政策上的反复无常,最让投资者头疼,前阵子还在说要缓和贸易关系,转头就加码关税,市场根本来不及反应。
有做外贸的朋友吐槽,现在订单都不敢接,不知道下个月关税政策会不会又变,万一货发出去了关税涨了,要么自己赔钱,要么客户跑路,两头都是坑。
而资本市场最怕的就是这种“不确定性”,一旦信心没了,大家就会拼命抛售风险资产,不管之前炒得多热,先变现保住本金再说,这也是为啥比特币会跌得这么狠。
就在年轻人们在群里哀嚎、连夜割肉的时候,老人们却显得异常淡定,甚至有点“春风得意”。
随着中美关税战升温,大家都开始找安全的地方放钱,美国国债就成了香饽饽,孳息率跟着大幅走低。
两年期国债孳息率跌了9.5个基点,到了3.504厘;十年期和三十年期更狠,都跌了10.8个基点,分别到了4.04厘和4.625厘。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资金就像受惊的羊群,一旦遇到危险,就会往最安全的地方跑。
加密货币、成长股这些是“悬崖边的草”,看着茂盛但危险;而国债、高股息股票这些就是“山洞里的粮”,虽然不显眼,但能保命。
老人们这辈子见多了市场波动,早就摸透了这个规律,他们不追热点,就守着自己的“安全区”,等市场恐慌的时候,反而能等到机会。
这时候老人们总挂在嘴边的“安全边际”,就显得特别有道理,这个词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来的,算是价值投资的“压舱石”,说白了就是买东西得捡“大便宜”——只有当一个东西的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它的实际价值时,才值得出手。
这个差价就是“安全边际”,就像给投资加了层防护垫,就算后面市场跌了,或者自己对价值的判断有点偏差,也不至于亏得太惨。
巴菲特曾经用架桥打比方,说架桥时设计载重量3万磅,但只让1万磅的卡车过,就是为了留足安全空间。
投资也是一个道理,老人们从不把所有钱押在高风险的东西上,更不会加杠杆去赌。
他们宁愿等半年甚至一年,也非要等到那个“价格远低于价值”的机会才出手,这也是为啥市场崩的时候,他们能坐得住,甚至还能捡点别人抛售的便宜货。
可能有人会问,那老人的方法就一定对吗?年轻人追的成长股、加密货币就全是坑?其实也不是。
市场风格就像钟摆,有时候往成长那边偏,有时候往价值这边偏,没有哪种方法能永远赢。
前几年科技股大涨的时候,老人们守着的蓝筹股一动不动,当时也有人笑他们“跟不上时代”,
可现在市场一跌,年轻人们才发现,老人的“保守”其实是给自己留了后路。
今天的年轻人要是能沉下心来,把追热点的劲儿用在研究企业真实价值上,再过几年可能就变成了稳重的老人。
而老人要是太固执,完全不理会新技术、新趋势,也可能错过时代的红利,关键不是选“老人派”还是“年轻人派”,而是得明白每种方法的边界在哪,知道自己能承受多大的风险。
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最忌讳的就是“两边跳”:看到加密货币涨了就跟风当年轻人,加杠杆入场;看到市场跌了又慌了神,赶紧割肉去抄老人的底,结果往往是高买低卖,两边挨耳光。
其实根本不用这么纠结,均衡配置才是普通人的活路,所谓均衡配置,就是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可以把大部分钱放在稳当的“老人资产”里,比如高评级债券、业绩稳定的蓝筹股基金,这些就像家里的“压舱石”,不管市场怎么晃,基本盘不会乱。
然后拿一小部分闲钱,去碰那些“年轻人领域”,比如科技基金、加密货币(要是实在想试的话),但一定要记住,这部分钱必须是亏了也不影响生活的,而且绝对不能加杠杆。
另外,手里得留着点现金,就像打仗时的预备队,等市场跌透了、有好机会了再出手,平时别轻易动。
这次市场波动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投资里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没有永远涨的资产,也没有永远赢的策略,就连德意志银行那样的大机构,预测也可能被市场狠狠打脸。
那些喊着“比特币能涨到20万”“关税战影响不大”的声音,听听就行,千万别当真,真金白银的投资决策,得靠自己的判断。
说到底,投资就像过日子,不能光想着“一夜暴富”,也不能因为怕风险就干脆不存钱。
老人的“安全边际”是过日子的“底线思维”,就算遇到风浪也能扛过去;年轻人的“成长追求”是过日子的“盼头”,说不定能抓住意外的机会。
关键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敢往前看,也要记得回头看看自己的“安全区”。
市场的钟摆还会继续晃,今天跌下去的,明天可能会涨回来;今天被追捧的,明天可能会跌下去。
但对普通人来说,与其跟着钟摆乱晃,不如守好自己的节奏:用稳当的资产打底,用闲钱追逐机会,永远给投资留足安全边际。
这样不管是“年轻人”的狂欢还是“老人”的淡定,都能处变不惊,毕竟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激进或保守,而是清醒和纪律。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