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B
他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学霸,17岁写出70万字的两本历史大作,震惊整个史学界。
要知道,很多历史学者穷极一生都无法有这样的成就,他不到18岁就达到这种境界。
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天才少年林嘉文未来前途无量。
然而,2016年2月24日,在寒风凛冽的西安街头,距离高考只有百天,他选择跳楼结束生命。
林嘉文的自杀,成了高考前最大的“新闻”,明明前途光明,他偏偏走上这样的不归路。
在走之前,他写下了一封遗书:这辈子已经看透两件事。
这个少年为什么要选择自杀?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他到底看透了哪两件事?
让我们走进天才少年林嘉文的一生,才知道“顶尖学霸”的背后也有很多不易……
16岁的你在干什么?有人在高中的校园里拼命背单词。
而16岁的林嘉文已经发表了自己的新书《当道家统治中国》。
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林嘉文的“脾气”让人捉摸不透。
别人都是尽情介绍作者,而林嘉文的思想异于常人。
他拒绝配合出版方和学校的任何宣传,甚至要求出版方隐藏自己的真实年龄。
林嘉文只想要个清清静静的环境,不要任何的炒作。
一个刚上高一的16岁少年,就以独特的视角说明自己的观点,写下30万字的巨作。
很多历史学者追求一生都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此时的林嘉文被视为未来史学“新星”。
如果说第一本书是初露锋芒,那第二本书林嘉文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2016年,他的第二部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问世。
这本书洋洋洒洒40万字,再次引发学界的轰动。
不到三年的时间写出两部历史巨作,对历史了解透彻,对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林嘉文仿佛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才。
陕西师范大学为他举办座谈会,宋史名家李裕民亲临现场,对他高度赞美。
没有经过专业的名师指点,仅凭自己的读,就能研究如此深刻,甚至超过一般博士的水平。
林嘉文仅仅只是个高中生,他无疑是横空出世的天才少年。
都说学习历史是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事件琐碎,人物繁多。
如果静不下心来,就不会有自己的见解。
其实,林嘉文能有如此璀璨的才华和他的家庭背景密不可分。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要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你怎么用这张纸。
1998年,林嘉文出生在陕西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
父亲在一所法律院所工作,母亲是一位小学教师,外公外婆都是初中的理科老师。
然而,林嘉文谦虚称自己“勉强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家里藏书众多,在家人的影响下,林嘉文也喜欢看书。
他和历史结缘要从小学时期说起。
林嘉文的母亲、姥姥姥爷都喜欢看《百家讲坛》,在家人的带动下,他也跟着看。
小学的时候,他就已经读完了《三国志》《资治通鉴》《吕氏春秋》等历史著作。
他痴迷于历史典籍无法自拔,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看电视节目。
小学毕业后,林嘉文就在微博上关注唐宋史学界的前辈,读他们的著作。
上了初中后,林嘉文对历史的喜欢越发“疯狂”。
国内史学前辈参加的会议,他总要找出和这些会议有关的书籍,甚至在书中写下批注。
除了看书和搜集前辈们晒出的书籍外,林嘉文最喜欢的兴趣就是写作。
写书是一件繁重的事,既要把历史资料写清楚,还要在写的过程添加自己的见解。
厚厚的书籍,就要求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些,林嘉文都具有。
林嘉文痴迷于历史学科,肯定会耽误他的文化课。
然而,林嘉文早已做好了学习时间的分配,在完成文化课的同时发挥自己历史特长。
然而,随着两本书的成功问世,林嘉文的名声越来越大,还没等到他的讲座,却等来他的死亡。
年少成名,远超众多的专家,这样的评价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荣誉。
但是这样的“夸奖”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
2016年2月24日凌晨,林嘉文坠楼去世,此时距离他参加高考只剩100天。
人们都在盼望林嘉文会在高考后选择哪所大学,谁知他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18岁。
消息传出,多少人心痛,一个天赋异禀的少年以这样的方式走了。
究其原因,才华成就了他,也在“名声”中被“抹杀”。
名声是一把双刃剑,在享有盛名的时候,也倍具压力。
两本著作成功发表,名声大噪,林嘉文的生活脱离了原来的轨道。
镁光灯,媒体蜂拥而至,都想一睹这个未成年人的风采。
学校把他当成榜样,鼓励学弟学妹们向他看齐。
曾经和他要好的朋友也开始远离他,因为在他们眼中,林嘉文成了“神话”。
他出第一部书的时候坚持不告知年龄,就是为了避免过分炒作。
但是,就算他想掩盖锋芒,悠悠之口又怎能放过他。
自己的一举一动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破坏了他原有的生活方式。
更有甚者,居心不良的人开始质疑林嘉文的才华,认为他小小年纪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桩桩件件都在刺痛林嘉文的心,他不能再专心读书和研究历史。
除了外界的压力,林嘉文也开始做些“不可思议”的事。
不想接触外界,只想蜷缩在家里,关在房间里。
父母看在眼里,尝试开导他,但是没有效果,经过医生确诊,林嘉文患上了抑郁症。
吃药加上心理医生的疏导,但是效果不大。
这种痛苦,他经常在微信朋友圈中吐露:说明书上写药的副作用是增重,我却浑身疼痛。
压死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
2016年2月19日晚,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青年学者江绪林自杀身亡,震动学界。
就在2月23日晚,林嘉文完成作业,吃下药,给朋友发送了最后一封邮件就结束自己的生命。
林嘉文去世之后,他留下了长达三千字的遗书,还说自己一生看透了两件事。
他称未来对他没有吸引力,对它绝望。
二是早早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喜欢的历史成了习惯性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本质,无法超越。
最后他还表达了对父母的叮嘱:希望父亲控制脾气,嘱咐妈妈多工作。
林嘉文还向“朋友”致歉,希望他们不要因为自己受到伤害。
林嘉文的离去,是一个悲剧,他本有灿烂的人生却冲不出牢笼。
结语:如果林嘉文能放开心胸,积极面对,袒露心声,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
希望大家在教育孩子成长的时候,不要总追求成绩,要注重心理健康,多倾听孩子的心声,避免悲剧重演,最后祝愿世界上再无“抑郁症”。
参考信息:搜狐文化——2016年2月24日——少年史学奇才林嘉文不幸离世:年仅18岁却曾出版两本学术著作
新浪网——2016年2月25日——自杀的18岁史学奇才林嘉文是谁?
中国新闻网——2016年2月26日——18岁史学新星林嘉文辞世 中学时自学西夏文(图)
浙江在线-浙江晚报——2016年2月26日——是什么“杀”了史学奇才林嘉文 专家:悲剧须防重演
百度百科——林嘉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