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科技圈被一则数据刷屏了: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日本智能手机销量同比暴涨31%——这个长期被视为“增长停滞”的市场,竟创下了近年最大增幅。但当我们细看数字背后的推手,却发现苹果以一己之力贡献了九成增长,而夏普、索尼等本土巨头集体哑火。
一、苹果的“核爆级”增长从何而来?
57%的同比出货量增幅放在任何市场都堪称恐怖,尤其考虑到日本早已是成熟市场。
拆解背后逻辑,苹果的“双机战略”形成绝杀:去年发布的iPhone 16系列仍维持高端热度,而今年2月底登场的iPhone 16e凭借中端定价(约合4500元人民币)直接撬动换机潮。
更讽刺的是,同期其他品牌增长总和仅占10%,甚至没有一家增长超过50万台。
运营商堪称苹果的“隐形推手”。日本三大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为争夺用户,疯狂加码促销:设备直降、积分返现、流量翻倍、携号转网奖励层出不穷。
其中设备回收返现计划让旧机折价飙升,刺激用户换机意愿。这些补贴本质是“苹果税”——没有苹果产品,运营商连用户都留不住。
二、苹果统治日本的隐秘逻辑链
当我们对比全球市场,苹果在日本的统治力堪称异常。其市场份额常年超50%,远高于亚洲其他发达国家。这种垄断地位是三重历史惯性叠加的结果:
1. 运营商渠道深度绑定:从功能机时代起,日本手机销售就被运营商垄断。苹果2008年与软银合作打开市场后,通过分成模式让运营商成为“苹果销售员”
2. 本土品牌创新断层:夏普、索尼曾以屏幕和影像技术领先,但在智能手机生态布局上长期滞后,高端市场失守后被迫退守中低端
3. 文化认同异化:日本消费者对iOS系统形成路径依赖,甚至出现“iPhone羞耻”(iPhoneを使わないと恥ずかしい)的社会心理
三、本土品牌的生死突围战
当苹果吃下九成增长,留给其他玩家的只剩残羹。索尼选择“孤注高端”却收效甚微:
其Xperia 1 VI虽搭载4K屏幕和微单级影像,但定价比iPhone 16 Pro更高,反将用户推向苹果。夏普靠运营商补贴勉强守住10%份额,但在高端市场完全失语。
更严峻的是,三星、谷歌正发起侧翼包抄。谷歌Pixel 8a凭借AI修图和日语语音助手优化,抢占年轻用户;三星则加码Galaxy S25的防水性能(符合日本用户户外需求),并通过绑定Docomo推出“0元购机”计划。但这些努力在苹果57%的增幅面前,仍显苍白。
四、繁荣背后的市场隐忧
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Yoko Miyashita已拉响警报:“此轮增长不可持续,iPhone 16e销量6月起明显下滑”。
更深层问题在于——当一国市场九成增长依赖单一品牌,创新生态必然退化。运营商为苹果促销投入的资源,本质挤压了本土品牌的渠道空间;开发者更倾向于为iOS优化应用,进一步强化苹果生态霸权。
即将发布的iPhone 17被寄予厚望,但其传闻中的“超万元定价”在日元贬值背景下恐成致命伤。日本家庭实际收入增长停滞,中产购买力持续萎缩。若苹果无法激活增量市场,31%的增长奇迹或成绝响。
一位东京电器店店长向笔者透露:“现在每天80%顾客直接点名看iPhone,夏普柜台经常整天无人问津...但年轻人开始抱怨苹果太贵了。”
当一国市场的创新活力被单一巨头垄断,消费者最终会付出什么代价?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