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知识平台成“摸鱼神器”:知乎崩了的24小时,暴露了中国互联网的集体焦虑
10月17日上午,“知乎崩了”四个字毫无预兆地空降热搜第一。无数用户盯着手机屏幕上旋转的加载图标,突然意识到:那个曾经用来“求知”的APP,如今早已变成“摸鱼”时的精神寄托。从“为什么井盖是圆的”到“上班摸鱼被领导抓包怎么办”,从“如何看待年轻人躺平”到“中午吃什么不胖”,知乎的内容变迁,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心态转变——我们不再追求深刻,只渴望即时满足;不再需要答案,只需要“杀时间”的工具。
这场持续数小时的平台瘫痪,表面看是技术故障,实则是一场系统性危机的集中爆发。当网友们在微博吐槽“摸鱼断粮”“上课没东西看”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就在半个月前,知乎首席技术官孙斌刚刚离职;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暴跌23.7%,付费会员减少100万,营销收入近乎腰斩。技术核心出走、业绩全线溃败、用户粘性靠“摸鱼”维系——知乎的崩塌,从来不是偶然。
2010年知乎诞生时,带着“中文互联网最后一片净土”的光环。邀请制、高质量回答、精英用户群体,让它成为无数人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的精神家园。那时的知乎,讨论的是“如何看待比特币的未来”“怎样系统学习经济学”,首页推荐的是行业大咖的深度分析,评论区是理性思辨的交锋。
十年后的今天,知乎热榜前十的话题里,“上班摸鱼被老板撞见怎么办”“中午吃什么不踩雷”“为什么当代年轻人不想结婚”常年霸榜。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上半年,知乎付费会员数从1470万降至1370万,流失的100万用户中,有多少是曾经的“求知者”?又有多少新增用户,是奔着“摸鱼攻略”“段子合集”而来?
用户需求的变迁,本质上是互联网生态的退化。当算法推荐取代人工编辑,当流量至上碾压内容质量,任何平台都难逃“低俗化”的命运。知乎曾试图反抗:2023年推出“盐选会员”,主打独家内容;2024年押注AI问答,想靠技术重拾“专业”标签。但现实是,AI生成的答案千篇一律,盐选专栏充斥着“爽文套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被淹没在“如何快速搞钱”“职场PUA应对指南”的信息流里。
这次“崩了”事件中,网友的反应最具讽刺性:“上课没东西看了”“摸鱼时间怎么熬”“没知乎我刷什么”。没有人关心平台为何崩溃,只在乎自己的“杀时间”工具何时恢复。当一个知识平台的核心价值变成“摸鱼”,它的崩塌,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翻开知乎2025年上半年财报,一组数据触目惊心:总营收14.47亿元,同比下降23.7%;营销服务收入4.20亿元,暴跌37.8%;职业培训业务收入1.57亿元,骤降43.87%。三大核心业务全线溃败,唯一的“亮点”是净利润6237.2万元——但这利润,是用“砍成本”砍出来的。
财报显示,知乎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降27.72%,研发费用降29.29%,管理费用更是暴跌47.61%。简单说:不投钱拉新了,不搞技术研发了,连管理层工资都砍了。这种“节流”式盈利,就像给病人输血维持生命,却不治病根。更危险的是研发费用的缩减:作为技术驱动型平台,知乎的服务器维护、算法迭代、数据安全,全靠研发团队支撑。当CTO孙斌离职,研发费用大砍,技术团队人心浮动,“崩了”不过是早晚的事。
互联网行业有个共识:技术投入是“保命钱”,可以少赚,但不能不投。字节跳动2024年研发投入超1200亿元,腾讯、阿里每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超15%。反观知乎,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仅2.88亿元,不足营收的20%。当平台用户量仍有数千万,却不肯花钱维护服务器,不肯投入技术升级,这场“崩了”的闹剧,更像是对管理层的一记耳光:你可以对用户敷衍,但技术不会说谎。
更讽刺的是,知乎一边砍研发,一边押注AI战略。但AI不是空中楼阁,需要数据积累、算法优化、算力支撑,这些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CTO离职后,知乎甚至没有立即任命继任者——技术路线图成了未知数。当竞品都在AI领域狂奔时,知乎却在“裸泳”,这种战略摇摆,比业绩暴跌更致命。
这次“崩了”事件中,有个细节耐人寻味:许多久未登录的用户,专门下载APP“围观”崩溃盛况。有人问:“知乎现在还有很多人用吗?”这个问题,戳中了知乎最痛的软肋——用户粘性的虚假繁荣。
数据显示,知乎月活用户仍有上亿,但真正的“核心用户”正在流失。何为核心用户?是那些生产优质内容的答主,是那些愿意为知识付费的读者。2025年,知乎付费会员减少100万,意味着愿意为内容买单的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免费摸鱼党”:他们不生产内容,只消费碎片化信息;他们对平台没有忠诚度,哪里有“乐子”就去哪里。
这种用户结构的变化,让知乎陷入两难:若继续讨好“摸鱼党”,内容质量会进一步下滑,核心用户加速流失;若回归“知识平台”定位,又会失去庞大的流量基础。管理层显然选择了前者——首页推荐越来越“短平快”,热搜话题越来越“娱乐化”,甚至出现“如何评价同事穿拖鞋上班”这种无意义的讨论。
但“摸鱼”需求是最不稳定的。今天用户可以在知乎摸鱼,明天就能去抖音、小红书、B站。当平台没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用户粘性就是泡沫。这次“崩了”事件中,网友的反应不是“恐慌”,而是“调侃”——反正有的是替代品,知乎崩了,大不了换个APP。这种“可有可无”的定位,比业绩暴跌更让人心慌。
知乎的困境,不是个案,而是中国互联网的集体焦虑。从微博到小红书,从B站到抖音,几乎所有平台都在向“娱乐化”“碎片化”妥协。原因很简单:“杀时间”的内容流量大、变现快,而深度内容生产周期长、受众窄。
但流量不等于价值。当所有平台都在争夺用户的“碎片时间”,当所有推荐算法都在推送“你喜欢看的”,用户的认知正在被“驯化”——我们习惯了15秒的短视频,习惯了“一句话总结”,习惯了不需要思考的“奶头乐”。知乎曾经的价值,就在于提供“反碎片化”的内容,让用户沉下心来思考、讨论。但现在,它也加入了“杀时间”的内卷大军,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这次“崩了”事件,更像是一个隐喻:当平台放弃了对“价值”的追求,只沉迷于“流量”的游戏,最终会被流量反噬。网友对“摸鱼”的吐槽,看似戏谑,实则暴露了深层需求:我们需要的不是“杀时间”的工具,而是能提供真正价值的平台。无论是知识、情感,还是精神寄托,总得有点“不可替代”的东西。
知乎还有救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放弃“流量至上”的幻想,重新找回“价值感”。
首先,技术投入不能省。服务器维护、算法优化、数据安全,是平台的生命线。与其把钱花在买热搜、做营销上,不如踏踏实实升级技术,别再让用户盯着加载图标发呆。
其次,内容生态要“去娱乐化”。少推点“摸鱼攻略”“职场爽文”,多扶持真正有深度的创作者。可以借鉴B站的“创作激励计划”,给优质答主真金白银的支持;可以学小红书的“知识科普”专区,打造垂直领域的专业内容。
最后,别再纠结“摸鱼党”还是“求知党”。用户需求是多样的,但平台要有自己的“底色”。知乎的底色,应该是“认真讨论”“理性思辨”,而不是“打发时间”。当平台敢于对低俗内容说“不”,敢于为深度内容站台,真正的用户自然会留下来。
“知乎崩了”的热搜终会过去,但留给中国互联网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当一个平台的价值需要靠“摸鱼”来维系,当技术投入可以随便砍,当内容质量向流量妥协,这样的“崩了”,或许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希望知乎能明白:用户可以原谅一次技术故障,但不会原谅长期的敷衍。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少追流量,多做价值。毕竟,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而连接的核心,永远是价值,不是“摸鱼”。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