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告急、空袭威胁不断、仓库化为废墟——在加沙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下,数千件珍贵文物能否幸存于战火?近期一场罕见的考古文物大营救,让外界看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极限挑战,也将以色列与加沙地区的人道与历史矛盾推到了聚光灯下。
9月的一天,国际紧急救援组织(PUI)的紧急协调员凯文·沙贝尔和以色列军方展开了长达九小时的激烈谈判。原因只有一个——如何在以色列军方即将拆除加沙某处仓库前,抢救出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的4世纪拜占庭修道院文物,以及被认为是加沙最早基督教历史证据的珍贵遗物。
仓库里收藏的,正是过去25年考古团队在加沙挖掘的心血结晶。以色列军方则坚称仓库内存在哈马斯情报设施,必须拆除。命运悬而未决,现实比好莱坞大片更惊心动魄。
加沙城一夜之间变得混乱,寻找能运送文物的卡车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沙贝尔回忆,就在文物即将永远消失前五分钟,才有另一个组织主动伸出援手。
六小时内,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陶器、马赛克、硬币等数千件文物装进纸箱,再匆忙装上五辆敞篷平板卡车。因为安全要求,无法使用封闭式集装箱,文物面临损坏甚至遗失的危险。
PUI和耶路撒冷拉丁宗主教区等组织认真权衡后,决定将这些文物转移到加沙城另一个更安全的地点,地址至今仍未公开。对于加沙考古学家来说,这些文物不仅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巴勒斯坦文化身份的象征。
加沙历来是埃及与黎凡特间重要的贸易枢纽,拥有6000年历史的考古遗址。耶路撒冷法国圣经与考古学院曾参与监督死海古卷发掘,对加沙地区的文物保护有着深厚积淀。此次被营救的文物,包括从圣希拉里翁修道院出土的人类与动物遗骸、陶瓷器、马赛克等,属于中东最早的修道院遗存之一。
但危机并未解除。就在文物撤离后的数日,以色列军方摧毁了原仓库所在建筑,理由是哈马斯利用其设立观察哨和情报设施。过去一周,加沙市多栋高层建筑被拆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以来,加沙至少有110处文化遗址受损,包括13处宗教场所、77处历史建筑、1处博物馆和7处考古遗址。
或许有人认为,文化遗产的损毁在战争中难以避免。实际上,国际社会对于战争保护文化遗产早有共识,“世界遗产”不仅仅属于某一国或某一族群,而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财富。专家普遍呼吁,冲突各方应避免将文物遗址卷入军事行动,因为它们一旦被毁,历史将永远无法重现。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考古大营救中,PUI的沙贝尔与同事们同样面临道德抉择。与以色列COGAT机构协商争取时间,他们不仅要为文物的命运奔走,也要为水、食物、药品等人道物资争取通道。或许有人会问,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无生命”的文物,真的值得吗?
从不同角度看,这场文物保护行动本身,就是对“战争优先级”这一议题的深刻反思。文化遗产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未来的民族认同和历史记忆。
加沙这场9小时的谈判和6小时的紧急运输,最终让世界看到了在极端压力下人类对历史的敬畏和坚持。文物被暂时安置在新地点,尽管仍暴露在空袭和自然风雨之下,但至少逃过了一劫。
如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持续追踪加沙文化遗产的状况。以色列方面则强调已尽力减少平民伤亡,并指责哈马斯利用平民区作为军事掩护。这些争议中的一线希望,是那些在危机时刻依然愿意为历史负责的普通人。
或许,这场惊心动魄的文物大营救,不只是一次抢救行动,更是对人类文明底线的深刻拷问。未来加沙的文物和遗迹能否完整保存下来,依然充满悬念,也牵动着无数关注世界文化遗产的目光。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