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又叫“老人节”,是咱们中国唯一一个专门给“白发人”过的日子。
过去人说:重阳登高,步步高升;重阳赏菊,眼明心亮。可老辈传下来的,除了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还有一串“别做”的清单。年轻人一听“别做”,就撇嘴:老封建!其实,把这些规矩全打成迷信,那才冤枉。里头藏着的,一是对自然的敬畏,二是对老人的体贴。

明天就是重阳,我把它掰开揉碎,说成大白话,您听完再决定要不要告诉家里爸妈、爷奶——别等事后拍大腿。
老话叫“重阳不睡懒觉,一年精神好”。听着像鸡汤,其实有节气道理。
重阳在霜降前后,昼夜温差大,早上寒气最毒。老人血管本来就脆,一觉闷到九十点,血黏稠度高,猛地起身——头晕、眼前发黑,摔在地上可不是闹着玩的。

正确做法:天蒙蒙亮,先在床上“醒个盹”,活动手腕脚腕,再慢慢坐起,喝半杯温开水,让心脏有个缓冲。真想讨个好彩头,就陪爸妈去小区花园走两圈,采点“晨光钙”,比吃保健品便宜多了。
重阳节,爬山是标配。可不少大爷大妈把“登高”当成“竞走”,非跟老姐妹比谁先到山顶。结果去年我们这儿就出事:一位68岁的大爷,一口气冲了800级台阶,刚到平台就胸痛,送医就出事了!
古人登高,是为了“避灾”,不是“比狠”。选山,最好选台阶缓、有护栏的;时间,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这段太阳最毒,血压容易“飙高”。

带老人爬山,记住“333法则”:爬30分钟,歇3次,每次3分钟。顺便带根“茱萸小枝”,插兜里,图个吉利——老辈说“茱萸驱邪”,现代点讲,是自带一股子清香,提神醒脑,比香水好使。
重阳要喝菊花酒,寓意“清火明目”。可很多人一听“菊花”就以为是“降火神器”,咕咚咕咚当饮料。
菊花性微寒,酒又助湿,老人脾胃弱,一杯下去是养生,三杯下去就可能“闹肚子”。尤其是吃了降压药、降糖药的,酒精一搅和,药效“打折”不说,还可能低血糖。

正确姿势:小酒盅,不超过一两;最好温一温,加两片枸杞,既应景又护胃。实在不能喝酒的,就用菊花茶代替——投3朵杭白菊、1颗冰糖,沸水冲开,看花瓣在杯里漂来漂去,仪式感一点不少。
古人插茱萸,讲究“男左女右”,插发髻、佩胳膊,目的是“随身带香,驱虫避秽”。现在人图省事,买一把往门上一绑,拍张照发朋友圈,完事。
可您想,重阳节也是“敬老节”,最该“插”的是陪伴。真有心,就把茱萸分成小束,用红丝线扎好,帮爸妈别在衣扣上,再顺势给一个拥抱——别嫌肉麻,老人嘴上笑你“疯”,心里比抹了蜜还甜。

要是老家在农村,晚上就陪老人“围火塔”——几块砖垒个小堆,扔一些豆秸,火苗噼里啪啦,火星子蹿得老高。老人说“火大灾小”,咱就当露天“篝火晚会”,顺带给爸妈烤两个柿子,甜到心里。
重阳前后,寒气从脚起。很多人家养成习惯:睡前一盆热水,撒把艾叶,泡到水凉。可老人下肢感觉退化,水烫不烫说不清,去年我们小区李奶奶就是泡脚泡出二度烫伤。
正确操作:先用手肘试水温,不超过40℃;水没过脚踝就行,时间别超15分钟。泡完别急着上床,用干毛巾把脚缝擦干,尤其是脚趾间——“湿气”最爱藏这儿。

最好再陪老人捏捏脚底,从涌泉穴(脚掌前三分之一凹陷处)往脚跟推,三下轻一下重,既活血又聊天。十分钟下来,老人睡得香,你也偷得半日“亲子时光”,比花几百块做足浴划算。
重阳糕必吃,但别买“彩虹色”的。颜色越艳,色素越多。自己蒸最放心:糯米粉+大米粉一比一,上锅前撒一把葡萄干、核桃仁,再点几粒枸杞,出锅切成菱形,寓意“步步登高”。
给老人敬糕时,记得“先高后低”——第一块给最年长的,让他“咬第一口高”,剩下的按辈分分,小孩最后。别嫌麻烦,这就是中国式的“仪式感”。

说到底,重阳的“不能”,不是老天爷立规矩,而是儿女把“小心”换成“贴心”。
别把“告诉老人”变成“命令老人”,换个说法:
“妈,明天咱不爬那么高,我陪你慢慢走,看到那朵大菊花给你拍张照,发到群里让老姐妹点赞!”
“爸,今晚咱俩就泡一壶菊花茶,你教我下盘象棋,谁输了谁去洗碗!”
老人要的不多,就是“被惦记”。
明天重阳节,别忘了把这篇文章转给家里群,再配上一句:
“爸妈,咱不信迷信,信的是把日子过成诗。”
愿天下父母,登高不登累,赏菊不伤悲,岁岁重阳,久久安康!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