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太二酸菜鱼深陷舆论风波,其 “活鱼现做” 的招牌人设岌岌可危。有网友爆料,在太二酸菜鱼门店下单后,短短 6 分钟招牌酸菜鱼便已上桌,甚至有门店 7 分钟就能上齐 3 道菜。如此惊人的出餐速度,与消费者对 “现杀现做” 的常规认知大相径庭,瞬间点燃了大众对其是否使用预制菜的质疑之火,相关话题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面对汹涌的舆论,太二酸菜鱼官方虽坚称并非预制菜,是 “活鱼现做”,鱼是当天分批现杀,只是为保证出餐效率提前腌制,但这一解释并未完全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掀起千层浪,让人不禁回想起太二酸菜鱼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跌宕,也促使我们深入探究,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餐饮品牌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从 “排队王” 的神坛逐渐滑落 。
在餐饮行业的浪潮中,总有一些品牌凭借独特的魅力迅速崛起,成为万众瞩目的 “明星”,太二酸菜鱼便是其中之一。它曾以 “酸菜比鱼好吃” 的口号响彻大街小巷,门店前常常排起长龙,甚至一度成为餐饮行业单品类扩张的典范。然而,近年来,太二酸菜鱼却屡屡陷入争议,预制菜风波不断发酵,业绩也出现明显下滑,从 “排队王” 逐渐走向 “跌落神坛” 的边缘。那么,太二酸菜鱼到底经历了什么?
太二酸菜鱼的诞生,源于九毛九集团的一次战略转型。其创始人管毅宏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1995 年便在海南开设了第一家山西面馆,随后将其发展为 “九毛九” 品牌,主打西北菜。在 2010 年前后,九毛九抓住购物中心快速发展的红利,开启了扩张之路。但好景不长,2014 年九毛九首次出现月度亏损,这让管毅宏深刻意识到 “大店模式” 存在的局限性 —— 成本高、运营难度大、盈利不稳定。
痛定思痛后,管毅宏决定放弃 “大而全” 的思路,转向 “小而美” 的单品类门店。2015 年,经过全国范围内的市场调研,他发现酸菜鱼在当时的餐饮市场中尚未形成绝对的头部品牌,且受众广泛、口味接受度高,于是果断创立子品牌 “太二酸菜鱼”,将其作为九毛九集团的 “第二增长曲线”。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太二酸菜鱼从一开始就走差异化路线。不同于其他酸菜鱼品牌强调 “鱼的鲜美”,太二反其道而行之,打出 “酸菜比鱼好吃” 的口号。为了实现这一承诺,太二自建供应链,模拟重庆地窖的环境腌制酸菜,从原材料采购到腌制过程都严格把控,确保酸菜的地道口感和稳定品质。这种对核心食材的极致追求,让太二的酸菜鱼形成了独特的风味记忆点,迅速吸引了一大批消费者。
同时,太二酸菜鱼还推行高度标准化的出品流程。无论是鱼片的厚度、腌制的时间,还是汤底的配比、烹饪的火候,都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这种标准化模式不仅保证了不同门店、不同时间点出品的酸菜鱼口味基本一致,还大大提高了出餐效率,降低了对厨师技能的依赖,为后续的快速扩张奠定了基础。
在门店运营方面,太二酸菜鱼采用 “小门店模型”。大多数门店的面积控制在 100 平方米左右,相比传统的大餐厅,小门店的租金成本更低,装修投入更少,人员配置也更精简。这种轻资产的运营模式,使得太二的单店盈利模型更加健康,坪效(每平方米面积产生的营业额)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除了产品和运营层面的创新,太二酸菜鱼的营销手段也堪称 “出圈典范”。品牌打造了 “二老板”“小二哥” 等极具个性的 IP 形象,走 “中二” 路线,十分契合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和社交需求。更关键的是,太二还制定了一系列看似 “霸道” 的店规,比如 “不接待 4 人以上的顾客”“不提供外卖服务”“不允许顾客自行添加香菜、葱花等配料”。这些非常规的店规不仅没有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讨论欲,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消费者纷纷主动分享自己的用餐体验,为太二免费进行口碑传播,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
此外,太二酸菜鱼还采用了 “合伙制” 的激励模式。店长等核心管理人员可以参与门店的利润分成,个人利益与门店业绩深度绑定。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让每一家门店都能像 “自己的生意” 一样去运营,有效提升了门店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也加速了品牌的扩张速度。
在一系列精准策略的推动下,太二酸菜鱼的发展势头迅猛。从 2015 年第一家门店开业,到 2020 年九毛九集团携太二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短短 5 年时间,太二就从一个新兴品牌成长为集团的 “核心盈利引擎”。上市首日,九毛九集团的股价涨幅显著,太二也成为中国餐饮史上单品类品牌快速崛起的经典案例。
就在太二酸菜鱼风头正劲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 “预制菜风波”,让这个曾经的 “网红品牌” 陷入了信任危机。
近年来,随着餐饮行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需求的提升,以及消费者对便捷餐饮的需求增加,预制菜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预制菜凭借其 “便捷、高效、成本低” 的优势,逐渐成为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选择,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采用预制菜或半成品食材进行加工制作。
然而,预制菜在给餐饮行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 —— 食材新鲜度、营养保留、食品安全等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太二酸菜鱼这样以 “新鲜”“现做” 为卖点的品牌,一旦与 “预制菜” 挂钩,很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信任崩塌。
曾有媒体曝光多家餐厅 “酸菜鱼不是活鱼现杀” 的问题,太二酸菜鱼赫然在列。消息一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面对质疑,太二酸菜鱼官方迅速回应,否认使用预制菜,声称 “所有门店的鱼片均为当日新鲜腌制,酸菜也是经过严格工艺制作的新鲜食材,门店会现场进行烹饪”。
但官方的澄清并未完全平息消费者的疑虑。随后,有行业观察指出,太二酸菜鱼的大部分菜品采用 “集采 + 中央厨房加工” 的模式 —— 鱼片、酸菜、调味品等原材料先由集团统一采购,再送往各地的中央厨房进行预处理(如鱼片切片、腌制,酸菜分装等),最后配送到各个门店,门店只需进行简单的加热、煮制即可上桌。这种模式虽然属于 “半成品加工”,与传统意义上的 “预制菜”(完全做好只需加热)有所区别,但在消费者看来,仍与 “现杀现做” 的认知存在差距。
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关于 “太二酸菜鱼是否使用预制菜” 的讨论愈演愈烈。不少消费者分享了自己的用餐体验:有人反映太二的菜品辣度无法调整,甚至连牛肉里的香菜都不能去除,这种 “一刀切” 的做法与预制菜 “标准化、不可定制” 的特点十分相似;有人表示用餐时发现鱼肉块存在粘连现象,口感偏柴,怀疑鱼片是从冷库取出后直接下锅,不够新鲜;还有自称曾在太二任职的人员爆料,品牌的大部分菜品都是中央厨房加工好的半成品,门店的操作只是 “简单复热”,根本不存在 “现杀现做”。
更让消费者感到困惑的是,在部分零售渠道,出现了与太二酸菜鱼口味高度相似的 “酸菜鱼材料包”。有消费者购买后尝试烹饪,发现其味道与太二门店的出品几乎一致。这一发现进一步加深了大众对太二 “使用预制菜” 的怀疑 —— 既然零售渠道能买到同款材料包,门店是否也在使用类似的半成品进行制作?
尽管太二始终否认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的信任已经出现裂痕。在餐饮行业,“新鲜”“现做” 是消费者对餐厅的核心期待之一,尤其是对于酸菜鱼这种以食材本味为核心的菜品。太二曾经通过 “酸菜比鱼好吃”“现做现卖” 建立起来的品牌信任,在预制菜风波的冲击下逐渐瓦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对品牌产生质疑,甚至选择 “用脚投票”,转向其他更能保证 “新鲜现做” 的餐厅。
预制菜风波尚未完全平息,太二酸菜鱼又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业绩下滑、用户流失等多重困境,曾经的 “排队王” 逐渐褪去光环。
首先,太二酸菜鱼成功带火了酸菜鱼这个品类,但也让自己陷入了 “红海竞争” 的泥潭。在太二的示范效应下,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开始涌入酸菜鱼赛道 —— 从商场里的连锁品牌到街边的夫妻小店,从正餐模式到快餐模式,酸菜鱼品类的门店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市场已经高度饱和,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
作为曾经的头部品牌,太二酸菜鱼的市场份额不可避免地受到挤压。一方面,新进入者通过低价、差异化口味等策略分流消费者;另一方面,老牌餐饮企业也纷纷推出酸菜鱼产品,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太二的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部分季度数据显示,太二自营门店的日均销售额同比下滑,翻台率(餐桌每天的使用次数)下降,客单价也出现回落。为了止损,太二曾在部分季度关闭了一定数量的门店,这也是品牌成立以来首次出现大规模关店的情况。
其次,目标用户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太二的困境。太二从创立之初就将目标用户锁定为年轻群体,这一群体追求个性、注重体验,但对价格也较为敏感。近年来,受消费环境变化的影响,年轻人的消费观念逐渐趋于理性,更加注重 “性价比”—— 在保证口味和体验的前提下,更愿意选择价格更低的产品。
然而,太二酸菜鱼的定价一直处于行业中高位。尽管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相对较高的区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市面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价格亲民的酸菜鱼品牌,这些品牌凭借 “低价 + 便捷” 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的年轻消费者,导致太二的目标用户群体不断流失。
此外,太二酸菜鱼长期依赖 “单一产品” 的模式,产品创新不足,也是用户流失的重要原因。消费者的口味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年轻群体,对新鲜事物的需求更高。但太二多年来始终以 “酸菜鱼” 为核心产品,虽然推出过一些配菜和小吃,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单一品类” 的局限。而其他酸菜鱼品牌则不断推陈出新,比如推出不同口味的酸菜鱼,甚至结合其他餐饮形式创新产品形态。同时,其他餐饮品类也在通过多样化的产品和营销吸引消费者,在这样的 “内外夹击” 下,太二的产品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消费者很容易产生 “审美疲劳”,进而转向其他品牌。
面对业绩下滑、用户流失的困境,太二酸菜鱼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从产品、运营、品牌等多个维度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实现 “破局重生”。
1、产品革新:以品质和创新重建信任
产品是餐饮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太二首先从产品入手,通过提升品质和丰富品类来打动消费者。
一方面,太二加强了对核心食材的品质把控,甚至引入 “非遗技艺” 为产品背书。品牌宣布,店内使用的酸菜均采用特定非遗泡菜制作技艺,部分产品还由非遗技艺传承人监制。为了保证酸菜的品质,太二选用特定品种的芥菜作为原材料,采摘后立即采用先进技术锁鲜,运输过程中全程用冰块保鲜;运抵加工基地后,还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去除不合格的菜叶,再进行多道清洗、晾晒等工序,最后放入传统陶坛中腌制。腌制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严格控制时间、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腌制时长达标,同时保留酸菜适宜的水分,以保证其脆嫩的口感。
此外,太二还坚持 “一整颗酸菜使用” 的原则,不切碎、不掺假,确保酸菜的原颗、原香、原汁、原味。出坛后,酸菜还要经过再次清洗、筛选和专业检测,合格后才能配送到门店。通过引入非遗技艺和严格的品控流程,太二试图向消费者传递 “重视食材品质” 的信号,重建 “新鲜、优质” 的品牌认知。
另一方面,太二打破了 “单一产品” 的局限,开始丰富菜品结构,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首先,品牌对目标受众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扩充,不再局限于年轻群体,而是将家庭客群、川菜爱好者也纳入目标范围。针对家庭客群,太二研发了 “不辣的酸菜鱼”,并推出了适合全家分享的菜品;针对川菜爱好者,品牌引入了经典川菜,部分菜品上线后市场反响良好。其次,太二还积极拥抱年轻消费者的喜好,通过跨界联名推出新奇菜品。曾先后与多个 IP 或品牌合作,推出联名产品,甚至在特定节日推出限定菜品,这些创新菜品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还通过跨界营销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关注,为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
2、经营策略调整:灵活应变适应市场
在运营层面,太二放弃了曾经 “固执” 的店规,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首先,太二取消了坚持多年的 “不接待 4 人以上顾客” 的规定。此前,这一规定虽然帮助太二塑造了 “个性” 的品牌形象,但也限制了家庭客群、朋友聚会等消费场景,导致大量潜在顾客流失。如今,太二在门店内增设了多人桌,主动拥抱家庭客群,试图通过拓展消费场景来提升门店的客流量和翻台率。
其次,太二打破了 “不做外卖” 的传统,正式开放外卖业务。随着外卖市场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 “在家用餐” 的需求日益增加。太二此前坚持 “不做外卖”,虽然保证了堂食的体验,但也错失了外卖市场的巨大机遇。开放外卖业务后,太二通过优化包装(如采用保温盒、防漏设计)、调整菜品配方(确保外卖菜品的口感与堂食一致)等方式,提升外卖用户的体验,试图通过拓展销售渠道来弥补堂食业绩的下滑。
此外,太二还打破了 “全直营” 的模式,开始试水加盟。此前,太二一直采用直营模式,虽然有利于品牌把控门店品质,但也限制了扩张速度,且需要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在业绩压力下,太二选择通过加盟模式吸引外部资金和资源,加速门店扩张,同时借助加盟商对本地市场的了解,提升品牌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不过,为了避免加盟模式对品牌品质造成影响,太二对加盟商设置了严格的筛选标准和培训体系,确保加盟门店的运营符合品牌规范。
3、品牌形象重塑:从 “个性” 到 “品质” 的转型
在品牌层面,太二进行了全面的形象升级,试图从曾经的 “中二个性” 转向 “品质可靠”,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一方面,太二对门店风格进行了改造。在部分城市,太二率先推出了 “鲜活概念店”,作为品牌转型的试验场。新门店放弃了以往冰冷的极简风格,采用原木新中式风格,营造出温馨、自然的用餐氛围;同时,在门店入口处设置了食材展示区,将新鲜的鱼片、酸菜等原材料进行公开展示,直观地向消费者传达 “鲜活” 的理念,消除消费者对 “预制菜” 的疑虑。
另一方面,太二对品牌 Slogan(口号)进行了变更,从曾经的 “酸菜比鱼好吃” 改为 “够鲜活,才太二”。这一变更不仅体现了品牌对 “新鲜食材” 的重视,也标志着太二的品牌叙事从 “故事营销” 转向 “产品主义”—— 不再依赖个性的口号和店规吸引消费者,而是通过强调产品本身的品质来打动消费者。这种转变,既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回应,也是太二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重要尝试。
从曾经的 “排队王” 到如今的 “转型求变”,太二酸菜鱼的经历折射出餐饮行业的残酷与机遇。在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可以凭借过往的成功一劳永逸。对于太二而言,此次转型是挑战,也是重新崛起的机会。未来,能否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灵活的运营策略和可靠的品牌形象,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重拾往日的辉煌,仍需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