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9日,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7馆联合申报的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11组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均为最典型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分别是:
1.身处国际安全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日记;
2.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
3.南京市民罗瑾冒死保存下来16张侵华日军自拍的屠杀平民及调戏、强奸妇女的照片;
4.中国人吴旋向南京临时参议会呈送的日军暴行照片;
5.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
6.美国人贝德士在南京军事法庭上的证词;
7.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陆李秀英证词;
8.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南京大屠杀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调查表;
9.南京军事法庭调查罪证;
10.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
11.外国人日记:“占领南京——目击人记述”。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自2008年8月起至2015年10月,历经了整整8年时间。
➤2009年4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3家单位决定联合申报中国记忆遗产,迈开了“申遗”的第一步。
➤2010年2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相关专题档案(五组)》通过中国国内评选,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12年7月23日,南京市人民政府下文,成立“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申遗”工作。
➤2014年3月5日,中国国家档案局决定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慰安妇档案”申报联合国教科文世界记忆遗产工程。除了“南京三馆”外,新增加了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等4家档案馆,申报的队伍扩大为7个馆,申报的内容也由原先的5组扩大至11组典型样本。
➤2014年3月30日,中国记忆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委员会提交了11组典型样本,正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
➤2015年10月9日,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当地时间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上公布2015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名单,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成为我国第10项世界记忆遗产。
资料来源: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的背后……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http://www.19371213.net/information/news/202506/t20250616_5586983.html
程瑞芳,第一个以日记形式纪录南京大屠杀的中国人。1875年生于湖北武昌,1897年在武昌护士学校毕业。
1924年2月,应邀到南京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担任舍监。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当时她已经62岁,没有随学校西迁,留在了难民所,与魏特琳、陈斐然三人组成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非常委员会,负责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安全区的工作。
(前排左五为程瑞芳)
从1937年12月8日至1938年3月1日,在84天的时间里,年逾六旬的程瑞芳用日记的形式,将日军在安全区内所犯的烧杀劫掠奸淫罪行和南京难民遭受的非人待遇以及自己的心路历程逐日记录。
1946年4月,程瑞芳到日本,作为南京大屠杀见证人,在远东军事法庭上揭露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罪行。
1952年,程瑞芳退休。1969年8月,以94岁的高龄病逝武汉家中。
2001年12月初,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留存的一批零散档案时无意中发现此日记。2015年,全球发行。
马吉影像是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的日军暴行动态影像,是记录南京大屠杀事件现存的唯一动态画面,记录了日军屠杀平民、救治受害者等场景,是揭露历史真相的关键证据。
约翰·马吉(John Magee),1884年出生于美国一个律师家庭,1912年作为牧师被美国圣公会派往中国传教,并成为美国圣公会的南京道胜堂作传教士。
1937年12月,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马吉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设立难民伤兵医院,参与救援了20多万面临被屠杀的中国人。
马吉在南京期间,常常利用职务之便,冒着生命危险,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地将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摄下来。先后拍摄了4盘胶片,总时间为105分钟。后由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的乔治·费奇,借采买食品、药品的机会,将胶片缝在大衣里,成功躲过了日军的盘查,带到上海公之于众。
1946年马吉出席东京审判,“马吉影像”成为关键证据。1953年,69岁的马吉于美国匹兹堡去世。
2002年10月,在“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的大力推动下,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将摄影机和4盒胶片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今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园,有约翰·马吉图书馆以为纪念。
罗瑾(1923年2月-2005年2月5日),男,满族镶红旗人,出生于南京。曾在华东照相馆工作。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时,15岁的罗瑾在南京长江路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做学徒,他亲眼目睹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1938年,有日本军人到来冲洗照片,罗瑾发现这些照片都是日军屠杀我同胞的场面。于是挑选出16张照片进行加洗,装订成册,小心收藏。
1941年,罗瑾在南京毗卢寺通信集训队,为了逃避日本兵的搜查,就把该相册藏在了厕所的墙缝里,用泥糊起来。几天后,却突然发现这本血证相册不见了,为了防止意外,他从此逃离了南京,隐居在福建省大田县。
实际上为其同学吴旋捡到,并将其秘密转藏于寺内一尊佛像底座下。
1946年,吴旋将相册提交给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在法庭中出示。在铁证之下,南京大屠杀元凶谷寿夫,明正典刑。
1985年,罗瑾在福建省大田县城区白岩公园边上开办“上海照相馆”。
1993年清明节前后,70多岁的罗瑾回到南京,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当他走到一本相册展览内容前,眼睛突然一亮:这不正是自己50多年前丢失的相册吗?
1995年6月10日,吴旋和罗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次相见,共同回忆了这段历史。
(1995年6月9日,吴旋(中)与罗瑾父子)
1998年,吴旋在南京去世。
1995—2003年,罗瑾被推荐为福建省大田县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
2000年,中央电视台二、四套《中国新闻》频道首次播出电视新闻《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罗瑾怒斥日军侵华暴行》。此后,每逢“九一八”“七七”和“抗战胜利日”“国家公祭日”等抗日战争纪念日,罗瑾和他的“上海照相馆”屡屡见诸媒体。
2005年2月5日,罗瑾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病逝,享年82岁,留有记录抗日战争亲身经历的12万字自传体手稿《历史的诉说》。罗瑾的骨灰被护送到南京普觉寺公墓,与亡妻张凤合葬。
2025年7月25日,以此为原型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
1937年,时任日军第六师团中将师团长的谷寿夫率部攻入南京。
据判决书所载:
谷寿夫所率之第六师团任前锋,于37年12月12日(即农历十一月十日)傍晚,攻陷中华门,先头部队用绳梯攀垣而入,即开始屠杀。
翌晨复率大军进城,与中岛、牛岛、末松等部队,分窜京市各区,展开大规模屠杀,继以焚烧奸掠。查屠杀最惨厉之时期,厥为26年12月12日至同月21日,亦即在谷寿夫部队驻京之期间内。
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峡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及焚尸灭迹者,单耀亭等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尸横遍地,惨绝人寰。其残酷之情状,尤非笔楮所能形容。
1947年4月26日,谷寿夫压往南京雨花台刑场,执行枪决。
(2003年,谷寿夫判决书底稿由石美瑜的儿子石南阳律师捐赠给纪念馆)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