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22年中国出生人口首次跌破千万,达到956万,2023年继续下探至902万,出生率仅有6.77‰。冰冷的数字背后,一个更具冲击力的预测正在学界蔓延:到2056年,中国总人口将被美国反超。
智库“育娲人口研究”在《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中清晰写露,中国出生人数将在2025年跌破800万,2027年跌破700万,2050年降至493万。
与此相对,美国通过每年吸纳约100万移民,将维持稳定的新生人口规模。此消彼长之下,目前总人口仅为中国四分之一的美国,将在两代人时间内实现出生人口的反超。
实际上,中国的人口结构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转折。195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率曾高达2.8%,每年新增超1000万人。而今天,中国生育率已跌至1.1左右,远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人口总数14.1亿,比上年减少85万,这是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更严峻的是,人口萎缩具有惯性,育娲人口研究预测,在低预测情形下,2050年中国总人口将降至11.7亿,2100年暴跌至4.79亿,仅占世界人口的4.8%。
老龄化浪潮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国。2022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4.9%,从老龄化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仅用了20年,比法国的126年、德国的40年快得多。
按照当前趋势,中国将在2032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20%,一直到2050年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老人。
老龄化越发严重,新生儿越发减少, 到底压垮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到底是什么?不然人口总数真的要被美国反超了?
当年轻人被问及为何不愿生育时,答案总绕不开三座沉重的大山。
这首当其冲便是居住与成家成本。
“没有房子,结婚免谈”,这一观念仍深深扎根于中国婚恋市场。百城住宅均价仍徘徊在1.6万元/平米左右,北上深等一线城市更是高达6-7万元/平米。
面对高房价,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付首付后,还要背负数十年的房贷。彩礼、婚宴等结婚成本在许多地区已飙升至50万元以上,江西等地彩礼甚至高达30万。
当婚姻成为奢侈品,生育自然成为遥不可及的选项。
这第二便是教育成本。
从学区房到补习班,中国家长的教育投入堪称“军备竞赛”。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平均花费达57万元以上。教育支出已占家庭消费的10%以上,且比例仍在上升。
另外城市中产家庭为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不得不支付每平米数万元的学区房溢价,农村家庭则为子女教育背井离乡,承受城乡二元结构的代价。
这种内卷让许多年轻夫妻望而却步,生一个已是精疲力竭,遑论二胎三胎?
这第三便是职场与养育平衡问题。
“生完孩子,岗位还在吗?”这是职场女性普遍的焦虑。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用人单位对育龄女性敬而远之。许多女职工生育一胎后便匆忙返岗,生怕职位不保。
同时,双职工家庭已成为中国城镇的常态。996工作制下,年轻父母连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成奢望,更不用说养育多个子女。当职场压力与育儿责任形成零和博弈,生育意愿自然断崖式下跌。
而对比强烈的是,当中国在人口萎缩中挣扎时,美国却展现出不同的人口图景。尽管美国白人群体生育率同样低迷,但非洲裔和移民群体贡献了稳定的新生人口。
每年约100万移民的涌入,不仅带来劳动力,更带来大量处于生育黄金年龄的新居民。
移民政策构成美国人口战略的关键一环。相比中国的严格控制,美国对技术移民和家庭团聚移民持相对开放态度。这些移民通常在抵达后进入生育高峰期,形成人口增长的良性循环。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据显示,美国生育率维持在1.6左右,虽低于更替水平,但仍高于中国的1.13。
而结合持续移民流入,美国人口总数预计从目前的3.3亿稳步增长,最终在2056年前后超越下行中的中国人口总量。
也就是说,人口结构的逆转将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人口红利预计在2035-2038年结束,总抚养比将突破50%的临界点。
而到了2050年,老年抚养比将飙升至52%以上,意味着每两个劳动力就要抚养一个老人。
如此一来,劳动力便会萎缩,劳动力萎缩将直接冲击经济增长引擎。而若人口总量被反超,这一前景可能面临挑战。
毕竟创新活力同样与人口结构息息相关。当年轻人口持续萎缩,市场规模和人才基数随之缩减,可能削弱中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后发优势。
所以解决人口实在刻不容缓。
实际已经有不少地方开始为此做出努力,首先便是居住成本,需打破土地财政依赖,增加保障房供应。
一些城市已尝试降低房贷利率、减少首付比例,但效果有限。根本之策在于使房产回归居住属性,剥离其捆绑的教育资源等附加价值。
教育负担方面,需推进资源均衡分配,严控课外培训市场化扩张。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至12年、扩大公立幼儿园覆盖面,可实质性降低家庭教育支出。
“双减”政策虽然迈出了重要一步,但需配套改革升学评价体系。
另外便是职场环境,
应建立生育成本全社会分担机制。推广男性带薪陪产假、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减轻女性的职业惩罚。
好比四川、深圳等地已试点生育登记与婚姻脱钩、三胎补贴等政策,但3.75万元的补助仍显不足。
说直白一些,人口问题本质上就是未来问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警示我们,一旦陷入“低生育-老龄化-经济停滞”的循环,便很难挣脱。
若是到2056年,人口真的被美国反超,那显然就不只是人口减少这个问题,这么简单了。
参考资料:
“未富先老”与“边富边老”并存,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怎么建——上观新闻
2024年上半年全国多地出生率反弹,连续两年的人口负增长,或出现逆转?——第一财经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