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承认特朗普输给中国,四大证据摆在眼前,由不得美国人不信

8月4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正在赢得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的评论文章。

文章指出,中美贸易战的结果已逐渐显现,中国不仅在经济和国际地位上展现出更强的韧性,还让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显得更加被动。

文章列举了四大证据,直指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未能达到目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陷入了困境。

数据不会撒谎,但讲故事的人会

故事的开场,总得有几个数字撑腰。

文章作者,专栏作家马克斯·布特,亮出的第一张牌就是经济增长率: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跑出了5.3%的增速,把所有人的眼镜摔在地上。

而同一时间的美国,只有1.25%,像个跑累了的老大爷。这组对比,简直就是把“谁强谁弱”写在了脸上。

更有杀伤力的是第二组数据: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正肉眼可见地降低。几年前,近两成的中国商品要卖到美国,如今这个比例已经不到15%。

谁接了美国的盘?东盟。它已经悄悄取代美国,成了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这一退一进,勾勒出的画面很清晰:中国非但没被压垮,反而借着这股外力,调转船头,找到了更广阔的水域。

可是,数字本身是死的,怎么解读它,才是活的学问。

马上就有人站出来挑刺:拿一个庞大成熟的发达经济体,和一个仍在高速公路飞驰的发展中经济体比增速,这本身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游戏。

这就像拿姚明的身高增长率,去对比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蹿个速度。这种比法,与其说在陈述事实,不如说在刻意烘托一种“美国不行了”的氛围,说服力自然要打个问号。

牌桌上没赢的,牌桌下也未必能找回来

贸易战的核心,当然还是谈判桌。

特朗普政府一度把关税大棒挥舞得虎虎生风,试图用极限施压,逼中国签下城下之盟。

可结果呢?中国没退,反而抓起手边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砸了回去。尤其是那手稀土管制的牌,不偏不倚,正好卡在美国高科技产业的脖子上。

几轮你来我往的“掀桌子”大戏之后,双方坐下来签的那份协议,更像是一份打累了的“中场休息哨”,而不是解决了所有问题的“终场哨”。

贸易逆差、知识产权这些核心矛盾,一个都没少。

为了让场面好看点,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悄悄调低了部分关税,甚至把之前禁售给中国的英伟达某款芯片,又给放行了。

这些妥协,在旁人眼里,就是“力气跟不上了”的信号。

特朗普自己把这包装成“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但在冷静的观察家看来,这更像一场谁也没占到便宜的消耗战,暂时鸣金收兵而已。

谁是赢家?这个定义,开始变得模糊了。

朋友越来越少,才是最大的麻烦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牌桌之外。

美国的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让它在全球朋友圈里的形象一落千丈。

过去半年,美国的“全球好感度”持续下滑。这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面子问题,它会直接变成实实在在的损失:来旅游的人少了,来留学的学生少了,连美元的吸引力都在打折扣。

反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深化与东盟的合作,在国际舞台上的朋友似乎越来越多了。

更要命的是,这种变化甚至开始侵蚀美国的传统“后院”。

印度、日本、韩国这些亚太国家,在美国反复无常的政策面前,开始学着“别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悄悄把经济重心往中国这边挪了挪。

美国的地区主导地位,就这样被一点点地蚕食。这比损失几百亿美元的订单,要疼得多。

所有的国际新闻,最终都是国内新闻

所以,这篇文章真正的靶心到底是谁?

当我们把目光从太平洋,拉回到美国自己家里,答案就变得清晰了。

文章的作者马克斯·布特,身上最显眼的标签,根本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一个铁了心的“反特朗普主义者”。

翻翻他过去的文章,无论是俄乌冲突还是伊朗问题,他总能找到一个清奇的角度,最终把锅甩到特朗普的“失败”政策上。

看懂了这层背景,那句“中国正在赢得贸易战”,听起来就不那么纯粹了。它可能根本不是作者对国际局势的真实判断,而是一颗为了特定政治目的,精心打磨的子弹。

随着美国两党斗到水火不容,媒体的角色也变了。从报道事实,到输出观点,再到干脆下场当“拳手”。

《华盛顿邮报》自己,也早就被贴上了“反特朗普”的标签。它发表的很多文章,都被外界看作是民主党阵营,向共和党开火的“军火库”。

在这样一种“立场先行”的环境里,中美贸易战的真实战况,好像已经没人关心了。

它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谁都可以拿来用的工具。

无论是中国、俄罗斯,还是别的什么国家,都可能在下一秒,被卷入这场和自己无关的口水仗,成为美国人党同伐异的道具。

与其问谁赢了,不如问接下来怎么一起活

所以,这场由一篇评论文章掀起的喧嚣,最终指向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在今天这个世界,“赢”到底意味着什么?

把一场旷日持久、牵扯无数人命运的复杂博弈,简化成一张记分牌上的输和赢,本身就是一种偷懒的、却极具诱惑力的思考方式。

身在局中的人,无论是沉浸在“速胜论”的狂喜里,还是陷入“必败论”的悲观中,都可能因此看不清真正的棋局。

中美之间的竞争和摩擦,注定是一场漫长的、立体的拉锯。它早就超出了关税和逆差,延伸到了科技、金融和全球规则的每一个角落。

这场贸易战的结局,或许很久都不会有答案。但它已经改变了世界。旧的全球化模式被打断,新的区域合作正在拼图。

最终,如何在这场躲不掉的竞争里共存,如何在一个撕裂的世界里重新找到平衡,可能比争论谁输谁赢,更值得所有人思考。

参考资料:

美国国际贸易协议的“明枪”与“暗箭”

2025-08-01 来源:齐鲁晚报

欧洲央行年度报告: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下降

央视新闻 2025年06月11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1

标签:财经   由不得   美国人   中国   证据   眼前   美国   文章   中美   关税   华盛顿邮报   牌桌   贸易战   东盟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