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说湖北,就想到武汉,再往下数,往往把荆州、汉阳挂在嘴边。可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声音把“下一个武汉”这顶帽子扣给了宜昌。宜昌到底凭啥?
宜昌古称夷陵,夹在长江和武陵山之间,是湖北西南的门户。市区顺着长江一路铺开,山在城里,城在水中,抬头就能看见三峡大坝的闸门。过去这里是川鄂咽喉,现在仍是东西物资、南北客流的交汇点,既管着三峡库区的航运,也守着武陵山区的出口,地理分量一直没变。
宜昌地处长江三峡西陵峡口,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山地、丘陵、平原三级台阶分布,既有高山峡谷的落差用来发电,也有河谷盆地可以种地建厂。长江干流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清江、香溪河、黄柏河等支流从南北汇入,水网密得跟叶脉一样,既带来航道,也带来旅游景观。
宜昌处在国家规划的长江经济带中腰,往上游是重庆,往下游是武汉,正好卡在东西互动的节点上。高铁、高速、水运、航空全都有:沿江高铁贯通后,宜昌到武汉不到一小时,到重庆两小时左右;翻坝物流体系让长江黄金水道畅通无阻,集装箱船可以直抵上海洋山港;三峡机场航线已经连到北上广深和东南亚。交通一顺,产业就跟着活。
三峡大坝在宜昌境内,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日夜发电,国家能源安全、防洪安全、航运安全都系在这里。宜昌同时是三峡库区移民重点城市、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主战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政策、资金、项目都往这里倾斜。
有了政策经济自然起势。宜昌最早靠水电起家,三峡、葛洲坝两大电站把全市工业底子垫高。随后化工、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沿着长江一字排开。最近几年,新能源电池、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大数据产业在高新区扎堆,宁德时代、兴发、人福、东阳光这些行业里叫得出名字的企业都把核心产能放在这里。产业链越拉越长,本地就业、税收、消费跟着水涨船高。
交通升级带来的好处肉眼可见。宜昌东站、宜昌北站先后投用,沿江高铁、呼南高铁、郑渝高铁在宜昌交叉,形成“米”字形枢纽;翻坝铁路、翻坝高速让川渝货物不再堵在三峡船闸;三峡机场二期跑完,国际口岸已经开放,跨境电商货物可以直飞曼谷、河内。市区里地铁一号线、二号线陆续开工,江北江南用隧道和桥梁串成一体,开车、坐地铁、坐船、搭飞机都方便,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一起往下降。
大学教育也在补齐短板。三峡大学是本地最大的一张名片,水利电力、医学、材料、计算机几个学科都有博士点,每年上万名毕业生一半留在本地。湖北医药学院、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围着产业办专业,生物医药、旅游服务、智能制造的用工需求基本就地解决。市里还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研究院,把实验室搬到车间旁边,科研成果下楼就能试产。
旅游是宜昌最不用担心的板块。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清江画廊、屈原故里、车溪民俗、柴埠溪大峡谷,一条长江串起自然和人文。坐游轮过葛洲坝船闸,看万吨级货轮坐电梯;坐直升机俯瞰三峡大坝,看五级船闸像拉链一样拉开;乘小木船钻进清江倒影,看两岸绝壁像水墨画。山上春有杜鹃,秋有红叶,夏天漂流,冬天温泉,一年四季都有得玩。游客来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城区和景区之间的公交、专线、游轮无缝衔接,本地人开民宿、做餐饮、卖特产,收入跟着假期一起涨。
把上面八点串起来看宜昌就像一个正在加速的引擎:地处长江三峡咽喉,国家把能源、生态、交通、产业多重任务交给它;水电、化工、医药、新能源、旅游几大产业互相喂订单;高铁、高速、水运、航空立体交通把原材料运进来,把产品送出去;大学、研究院、龙头企业把人才留下来。城市骨架在拉大,新区、园区、港区沿着长江一路向东铺,产业跟着交通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宜昌城区常住人口十年里涨了一大截。
对比荆州、汉阳,它们各有长处,但宜昌拿到的政策、资源、产业、交通组合牌更齐整。荆州历史文化厚重,可交通和产业相对传统;汉阳是武汉的一部分,享受大城市的溢出,却少了独立成势的空间。宜昌既有独立的地级市格局,又在国家战略里扮演关键角色,体量、速度、潜力都摆在那里,难怪被看作湖北下一个黑马。
宜昌要真成“第二个武汉”,还有不少课要补:城区人口规模、三甲医院数量、地铁成网密度、现代服务业占比、国际化水平,这些硬指标跟武汉比仍有距离。但方向对了,步子稳了,时间站在它这边。再过十年回头看,也许今天的猜测就成了理所当然。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