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东亚秩序的规划:从开罗到雅尔塔
1943年至1945年间,美、英、苏等大国为战后东亚秩序做出了一系列安排,这些安排既反映了大国的战略意图,也为战后东亚的复杂局势埋下了伏笔。
开罗会议:中国的参与与东亚秩序的初步构想。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在开罗召开首脑会议。这是战时唯一一次有非西方国家首脑参加讨论战后东亚问题的盟国峰会,标志着中国开始参与到塑造东亚战后国际秩序的进程之中。罗斯福告诉蒋介石:“中国应该取得它作为四强之一的地位,并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四强小组机构并参与制订该机构的一切决定”,且美中在战后应互相合作反对“外来侵略”。双方一致同意,日本从中国夺取的一切领土战后必须归还中国,“辽东半岛及其两个港口,即旅顺和大连必须包括在内”,并认为朝鲜应该独立,印度支那经过托管后独立。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的合影
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开罗宣言》宣布,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占领的一切太平洋岛屿,将从中国所窃取的领土归还中国,以及“使朝鲜自由独立”。开罗会议及其宣言是同盟国第一次就战后东亚秩序作出原则性规划,表明美英中决心摧毁日本“大东亚新秩序”,对反法西斯战争尤其是东亚对日战争具有积极意义。但该安排存在局限性:一是需获得苏联认可,此时苏联已表明将参加对日战争;二是丘吉尔明确表示英国不会放弃在东亚的殖民地,如中国香港,这为战后东亚政治前景带来混乱,也凸显中国国际地位仍显羸弱。
雅尔塔会议:大国博弈与东亚势力范围的划分。1945年2月4日至11日,美英苏在雅尔塔召开首脑会议,对战后世界政治影响深远。在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会议形成“雅尔塔秘密协议”,包括外蒙古以“维持现状”为名从中国独立,苏联获得1904年以来在东亚丢失给日本的岛屿和权益(主要是中国东北的港口和铁路等)。此外,会议还讨论了朝鲜、印度支那地区经托管后独立,日本在西太平洋占领地区实行托管,以及英国维持在东亚殖民地等问题。
雅尔塔会议有关战后东亚的安排突出特点是没有中国参与,美英宁愿用中国东北换取苏联合作。从本质上看,欧洲列强仍打算战后继续支配东亚。这一安排与开罗会议部分价值相悖,为战后东亚动荡埋下隐患。
中苏条约:战后东亚秩序的初步形成。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当天,莫洛托夫和王世杰分别代表苏中两国政府签订中苏条约。苏联通过控制东北铁路和主要港口,保持在东北的军事优势,实际控制东北地区经济生活,加上外蒙古分离,其东方安全“防波堤”合龙。同时,苏联因在朝鲜半岛的军事优势获得无可置疑的发言权。国民政府在谈判中得到苏联关于战后支持中国在其之下统一、移交东北行政权且不支持新疆独立势力的承诺。
中苏条约的签订使从开罗到雅尔塔期间围绕战后东亚秩序的外交折冲在日本战败时有了各方尚能接受的结局。但这些纸上格局能否转化为现实仍未可知,因为战争后期为东亚作出的安排既取决于大国折冲,也依赖东亚国家内部整合结果,中国作为典型,影响巨大。
东亚冷战与热战:冲突与秩序的重塑
1945年二战结束后,东亚地区陷入长期冷战与热战,这些冲突重塑了东亚政治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内战:东亚冷战的起点。日本投降后,中国国内国共两党矛盾迅速激化。在美国推动和苏联协助下,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双方签订《双十会谈纪要》,宣布共同遵循团结建国、避免内战总方针。但由于受降权、军队整编和中共控制区政权等实质性问题未解决,《双十会谈纪要》成为一纸空文。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
抵达重庆九龙坡机场
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战争中,美国给予国民政府大量援助,苏联则对中共提供支持。中共中央制定“向北推进、向南防御”战略,争取控制东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中共在大陆胜利。1950年2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中国内战结果彻底改变东亚政治格局,为东亚冷战升级埋下伏笔。
朝鲜战争:东亚冷战的升级。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最初是朝鲜半岛内战,很快演变成国际性局部战争。美国迅速介入,派兵入朝,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中国政府为保家卫国,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
战争持续三年,1953年7月27日,交战各方签订停战协议。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在东亚的直接较量,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东亚政治格局影响深远:巩固了中苏同盟,促使美国加速构建美日同盟和东南亚军事体系,东亚冷战格局正式形成。
印度支那抗法战争:反殖民主义与冷战的交织。1946年冬季,几乎与中国全面内战同时,印度支那爆发胡志明领导的反法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当天,越南共产党中央宣布发动“总起义”,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由于英军将占领区移交给法国,后者成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要对手。1946年12月20日,胡志明号召全民武装斗争,越南抗法战争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向越共提供大量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大批越南军人进入中国接受军事训练。1950年,中国向越南派遣军事顾问团,帮助越共军队提高战斗力。1954年,在中苏等国支持下,越南人民军在奠边府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法国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印度支那抗法战争是反殖民主义战争,也受冷战影响。中国介入帮助越南人民取得胜利,遏制了法国殖民势力与美国介入,对东亚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日本与东南亚:秩序重构与
地区力量的崛起
二战结束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经历深刻变革,重塑了当地政治经济格局,对东亚整体秩序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与美日同盟的形成。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实行“惩罚”“削弱”和“改造”政策,包括清除军国主义、非军事化及各领域民主改革,这延续了战争时期根本消除日本战争能力、以中国为亚太战略重心的指导思想。
随着冷战爆发、东亚大陆因中国内战和国民政府衰败形势变化,美国对日政策发生战略性转变,核心是扶植和重新武装日本,使其取代中国成为美国在东亚战略支柱。1948年10月,杜鲁门批准美国战后对日政策转变,“民主化”和“非军事化”被解决日本经济政治稳定取代,成为政策首要问题。
1951年9月4日,对日和会在旧金山召开,51个国家与会,48个国家同日本签约。签字仪式结束5小时后,美日签订“安全保障条约”,美日同盟建立,成为东亚秩序组成部分和支配性战略力量之一,对日本国内政局产生长远影响,左翼政治力量发展空间被挤压。
东南亚独立运动与中立主义思潮的兴起。战后初期,划归英国领导的东南亚统帅部受降的东南亚国家局势复杂。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先后掀起反殖民主义斗争,争取民族独立。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苏加诺等举行集会,宣告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英军在雅加达登陆后遭反对,荷兰拒绝同印尼共和国打交道,1947年7月20日,荷兰军队进攻印尼共和国,荷印尼战争爆发。1949年8月,荷兰与印尼共和国在海牙举行圆桌会议,确定荷兰于12月30日前移交主权,荷兰在印尼殖民统治结束。
在东南亚国家争取独立过程中,中立主义思潮逐渐兴起。1954年,东南亚国家抵制美国组建军事同盟,兴起中立主义思潮,为万隆会议奠定基础。这些国家希望在冷战中保持中立,摆脱大国控制,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从日内瓦到万隆:东亚秩序的定型
1954年至1955年间,东亚地区召开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标志战后东亚秩序初步定型。
日内瓦会议:地区冲突的缓和与中国影响力的提升。1954年,中、苏、美、英等国召开日内瓦会议,解决朝鲜问题与印支和平。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通过外交斡旋,促成印支停战协议达成。当时第一次印支战争处于转折关头,法国犹豫不决,美国企图介入,越南领导人想赶走法国殖民者。周恩来在会议期间殚精竭虑,谈判涉及越南与老挝、柬埔寨停战分别处理,越军撤出,越南和老挝是否分区停战等繁杂问题。关键转折出现在7月初休会期间,周恩来通过与英法代表会谈,确认停战后老、柬保持中立,与法国新总理孟戴斯-弗朗斯会谈,确认法国结束战争决心。之后,他返回中国柳州与越共中央秘密谈判,说服越共接受尽快停战原则。7月21日,各方达成恢复印支和平协议和三个停战协定,发表最后宣言,中国周边又一场战火熄灭。
日内瓦会议成功使中国领导人决心更大幅度调整对东亚政策,提升了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
万隆会议:新兴国家的崛起与东亚秩序的重构。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万隆会议召开,这是没有欧美国家参加的地区多边会议,议题涵盖亚非两大洲重大事务。会议提倡并初步建构亚洲“认同”,尼赫鲁称:“几百年来,亚洲问题主要是在亚洲之外决定。这种倾向现在还存在。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后要忽视亚洲国家对它们自己或它们邻国的想法,将是不可能的。”会议通过决议确认,亚洲新兴国家将在和平共处原则下,以独特和中立姿态处理国际安全、裁军和反殖民主义等战略问题。中国对中立不结盟运动看法转变,积极支持亚非运动,加强了东亚中立主义力量,是万隆会议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万隆会议召开标志战后东亚秩序初步定型,反映了新兴国家对冷战秩序的挑战与重构,为东亚地区和平与发展奠定基础。
摘编自《历史的回声—二战遗产与现代东亚秩序》人民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5年 7 期《军事文摘》杂志,牛军 主编、李佩格 摘编,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