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老去,是我们最不愿面对的真相
那年冬天,我在医院的走廊里遇见了一个佝偻的身影。
那件穿了十几年的旧棉袄,那双沾满灰尘的布鞋,那张皱纹里都刻着疲惫的脸——这真的是我记忆中那个能单手把我举过头顶的父亲吗?胸口突然涌上的酸涩让我明白:原来我们不是不愿意接纳年老的父母,而是不敢面对这个残忍的事实——那些曾为我们撑起整个世界的巨人,正在一点点老去。

你记得吗?小时候父亲的背是我们最安全的游乐场。
他会让你骑在脖子上看庙会,会蹲下来给你当马骑,会半夜背起高烧的你奔向医院。
那时的父亲仿佛拥有无穷的力量,像一座永远不会倒塌的山。
直到某天,你发现他弯腰捡东西时要扶着膝盖,走路时开始跟不上你的步伐,说话时总是不自觉地重复——这才惊觉,原来英雄也会老。
职场中的我们习惯了强势和效率。
我们对下属的报告吹毛求疵,对同事的失误耿耿于怀,甚至对服务员的怠慢都要投诉。
可回到家,当父亲忘记关煤气灶,弄丢遥控器,或者第三次询问同一个问题时,为什么就突然失去了所有耐心?那个教我们系鞋带、骑自行车、解方程式的男人,现在需要我们来教他使用智能手机,而我们的语气里却带着掩饰不住的焦躁。

社会总爱强调"孝顺"的道德枷锁,却少有人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微妙的心理转变。
邻居李阿姨的儿子给我讲过一件事:有天老爷子固执地要自己修电灯,结果摔成骨折。
儿子在急诊室吼道:"您就不能老老实实待着吗!"老爷子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我就是想证明...我还没老到要拖累你们。"这句话像记闷拳打在所有人胸口。
我们哪里是在嫌弃父母老去?我们是在恐惧——恐惧他们日渐虚弱的身体,恐惧终将到来的别离,更恐惧那个终有一天也要面对衰老的自己。
在上海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每月给家里寄五千块钱,却半年才打一次电话。
直到父亲突发脑梗,他连夜赶回老家,在ICU外看着浑身插满管子的老人时,才突然意识到:这些年用金钱堆砌的"孝顺",不过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而父亲病床抽屉里整整齐齐剪报,全是他在上海相关的新闻——这个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一直在用最笨拙的方式参与儿子的生活。

或许我们应该学会重新认识"衰老"这件事。
老去的父亲开始害怕孤独,不是因为懦弱,而是经历过太多离别;变得固执守旧,不是故意作对,而是变动太快的社会让他们无所适从;记性变差动作迟缓,更不是要给子女添麻烦,而是时光终究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痕迹。
他们在适应衰老的过程,比我们适应他们的衰老更加艰难。
下一次当父亲又叫错你的名字时,别急着纠正;当他弄洒茶水时,别下意识皱眉;当他唠叨陈年旧事时,别敷衍地看手机。
试着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就像小时候他耐心听你讲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一样。生命的轮回如此公平,我们怎么对待渐渐老去的父母,将来孩子就会怎么对待渐渐老去的我们。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我们最大的错觉,就是总以为那个背影永远高大挺拔。
直到某天突然发现,那个曾经牵着我们走过风雨的人,现在需要我们成为他的拐杖。这不是负担,而是生命最庄重的传承——你看,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依然像一个完整的模样。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