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中国姓氏?华人遍布世界,为什么只有泰国华人完全同化

她叫佩通坦·西那瓦,泰国前总理他信的女儿,2023年在竞选演讲上说了句:“我也是中国人。”这话一出口,观众愣了。你说你是中国人,可你姓西那瓦?

实际上,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事。泰国华人从商场到政坛,个个改姓,个个泰化。到底是谁逼着泰国华人“脱胎换姓”?背后这笔账,不只是名字的事,是历史、制度、认同,全写在一纸姓氏里。

佩通坦到底“哪国人”?——从一个姓氏说起

在2023年的一次媒体专访中,佩通坦·西那瓦笑着提到:“我也是中国人。”这句话一出口,很多人愣住了。不是因为她这话有问题,而是她的姓氏——“西那瓦”太泰了,找不到一丝“邱”姓的影子。

她的父亲他信·西那瓦,母亲波乍曼·达马蓬,祖上却是清一色的广东潮汕人。但在泰国政坛,他们早已改名换姓,全然一副“原装泰人”模样。

对比一下美国、日本那些高调的华裔政客:赵小兰在美国交通部当部长,原姓没变;蓬佩奥的助理王曦,在日本政界崭露头角,姓照旧。这就奇了。同样的“华人基因”,泰国为啥非得换姓?

事实上,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要想混得开,先把姓改来!

1913年,泰国(当时仍称暹罗)颁布《姓名法》。法律条文写得清楚,所有国民必须登记“独一无二的泰文姓氏”。汉姓如张、李、王、赵——统统不合格。

泰国政府在1940年前后提出“拉差巴迪”计划,核心目标是构建统一民族国家——一种语言、一种姓氏、一种认同。

姓氏就是民族归属的身份证,越是“听得出是中国人”的姓,越是被视为国家统一的障碍。

进入20世纪40年代,泰国国内排华情绪高涨。1939年,銮披汶上台,公开打出“泰化”旗号。报刊、学校、广播一律推行泰语姓氏、泰语教育、泰式服饰。

华侨学校关停,中文书籍被禁,华文报纸遭取缔。汉姓从公众场合中被强制剔除,成为“敌性符号”。

1941年之后,泰国官方推行“改姓运动”。各省官员定期上报“汉姓泰化率”,不少家庭在孩子出生前就匆忙注册泰姓。比如原姓“邱”的家庭被迫改为“西那瓦”,取意“荣耀之声”——看起来挺美,其实是政策压力下的语言掩盖。

1944年至1947年“自由泰”时期,政局宽松,部分政策短暂停止。但到了冷战初期,泰国又重新封杀华人学校、打压华商势力,姓氏自然再次成为整合的突破口。

“要做泰国人,就得改姓。”这句话没有写进宪法,却写在了现实的门槛上。公务员系统不收汉姓,警察、军队不收汉姓,甚至大学招生时都在“审查姓氏”。他信·西那瓦如果还叫“邱”,连警校都进不去,更别提当总理。

到了1975年中泰建交前夕,泰国华人改姓基本成为事实。超过九成泰籍华人家庭登记为泰姓。改姓之后,他们的下一代——比如佩通坦这一代——出生在泰国,用的是彻底泰化的姓名,接受的是泰文教育,进入的是泰国主流系统。

在制度重压之下,姓氏背后藏着的是生存通行证。而姓改了,人的文化认同也随之悄悄迁徙。

叫啥名没人管,但你得会说英语

在美国,姓氏是身份标签,但不是政治障碍。

即便是苗族难民,照样可以叫Yang、Vang、Thao,没人拦你进国会大厦。苗族作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在20世纪70年代后因战争原因,大批迁入美国。

这些人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不会英语,不会填表,不会找工。但他们有一样东西不放弃:姓氏。他们的家庭农场保留祖传耕种法,开的是苗族风味餐厅,名字写在店门口,一笔一划,全是老祖宗的姓。

根据2022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美有26万人口登记为“苗族”,大部分集中在加州、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

美国没有《姓名法》这种东西,也没有“民族统一姓氏”这种说法。宪法保障少数族裔权益,族群多样性被视为美国价值观的一部分。

“赵”“陈”“王”这些姓氏不但没有阻碍社会通行,反而在族群内部成为身份认同的象征。

更有意思的是,在美国新媒体系统中,华人圈形成了“文化平行社区”:信息从中文社交媒体内部流动,观点在族群内部强化,姓氏认同从“文化标签”变成“内部纽带”。

新移民抵达美国后,平均文化适应期为3至5年。在这段时间里,中文媒体、姓氏文化、语言共同撑起一个“文化缓冲区”。

所以你会看到,美国华人姓赵,依然能上白宫;日本华人姓陈,照样入议会;加拿大华人姓张,能当省长。

这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改,而是因为没人逼他们改。

泰国逼得太紧,美国松得太开。

问题又回来了,那么那些改过姓的泰国华人,他们真的不想保留祖姓吗?

你改的不只是姓,还有祖宗的影子

泰南勿洞和平村,2025年总人口179人,其中95%为原“马共”成员及其后代。这个地方封闭、偏远、守旧,几乎与整个泰国主流社会断了联系。但恰恰在这种边缘地带,华人姓氏却原封未动。

这里的村民祖籍广西,讲粤语,过中元节,拜祖先。他们的姓氏,依然是黄、莫、周、林、彭。祭祖用的是祖传家谱,婚礼用的是汉式仪式,连纸钱上的字都保留简体或繁体字。

这些人为什么能保住姓?不是他们有特权,而是他们“退守文化”,彻底脱离泰国主流系统。他们不上大学,不考公务员,不参政议政。他们靠种地、种橡胶、养猪维生,没有被同化,也就没有“被改姓”的必要。

在这个文化孤岛里,姓氏成为身份锚点。每年中元节,他们用火盆烧纸钱,祖孙三代围坐在竹屋前,讲的仍是“祖宗从广西带来的故事”。年轻人可能不信鬼神,但他们依然认祖归宗,叫得出祖父的“周老三”。

在这里,姓氏没改,但世界变了。这一小撮人用守住姓氏的方式,守住了对祖国文化的牵挂。哪怕隔着热带雨林,隔着语言、制度、护照——这份血脉认同始终没散。

反观佩通坦,今天高喊“我是中国人”,已不是历史遗忘后的觉醒,而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向心力的真实反映。

从被迫改姓,到自愿认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之一。

参考资料:

海外华人的文化适应与认同研究——以中亚的“东干”.海外华人研究.2019.03
泰东北华人的文化适应.广西民族大学.2016.04
泰国华人姓氏泰化嬗变探析——以泰北地区为例.艺术研究.2013.06
泰国勿洞和平村华人中元节探析.八桂侨刊.2025.03
从泰国政府政策看当地华人社会发展.河北师范大学.2010.03.28
20世纪泰国社会华人姓名的泰化嬗变.当代亚太.2006.05
海外华人“平行社区”现象思辨——基于华文新媒体圈层传播的考察.国际视野.2023.03
海外少数民族华侨的文化适应——以美国苗族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0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8

标签:历史   华人   泰国   姓氏   中国   世界   美国   苗族   汉姓   文化   中元节   媒体   广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