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豆家村家族墓园考古发掘揭开西晋到十六国的百年变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在西咸新区的豆家村,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让一个沉睡了一千七百年的家族墓园重见天日。这里安葬的,可能是西晋到十六国时期,关中地区一个身份显赫的家族。

当考古人员拨开土层,6座墓葬(编号M14-M19)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它们南北整齐排列,一律“坐东朝西”。这种严谨的布局,是典型的家族墓地,仿佛现代的家族公墓。其中,M15和M16两座墓规格最高,它们拥有超过20米长的豪华斜坡墓道,还是“前后双墓室”结构。在西晋时期,这可是高等级官员才能享受的“待遇”,无声地诉说着墓主人生前的不凡地位。

出土“微缩世界”包括陶俑、牛车与连枝灯,墓葬中出土的各类陶器,为我们拼凑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与信仰。墓中出土了男女立俑。其中,头戴尖帽、身着特殊服饰的男立俑在关中地区非常罕见,他们的装扮暗示了这个家族可能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是那个动荡时代民族大融合的生动写照。

出行有“豪车”,几乎每座墓中都出土了陶牛车。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牛车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它们的普遍出现,说明乘坐牛车出行,已成为当时上层社会流行的风尚。造型繁复的连枝灯,如同那个时代的“豪华吊灯”,照亮了墓室,也照亮了另一个世界。而陶灶、陶井、陶碓等模型,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庄园经济微缩场景,确保主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衣食无忧。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研究员肖健一介绍,最有趣的是,通过对比这些墓葬的形制和器物,我们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仿佛一部埋在地下的家族编年史:西晋中晚期(约公元3世纪末):M16被下葬,出土的陶俑风格与西安地区典型的西晋墓一致,是家族的早期成员。西晋末至十六国初期:M15紧随其后,其出土的女俑风格已带有下一时代的特征,标志着家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十六国中期(约公元4世纪):M14、M17、M19等墓的年代最晚。此时,墓葬中的陶俑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与遥远的河西走廊乃至朝鲜半岛的墓葬文物都有相似之处,反映了当时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动荡的人口迁徙。

豆家村这处家族墓园,像一枚珍贵的“时间胶囊”,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更透过随葬的器物,让我们触摸到了从西晋一统到十六国纷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次发掘,都是与过去的一次对话,而这些无声的文物,正是历史最有力的讲述者。

出土“微缩世界”包括陶俑、牛车与连枝灯等。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潇

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9

标签:历史   西晋   墓园   陕西   家族   墓葬   牛车   陶俑   陕西省   关中   时代   墓室   研究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