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石蛤蟆志
曹县的石蛤蟆,城乡皆知,远近闻名。民谣歌手张航创作歌曲《曹县》,歌词提及“路口有只石蛤蟆,默默不语看我长大”,将其作为乡土情怀的象征。它历尽沧桑,饱经世变,已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上溯元代,县城为磐石镇治所,“乃河涯巡司之地”。丛阴遍布河汊纵横。据《曹县志》记载,今北门里小桥,名承恩桥,昔济水所径,济水湍急,某年冲来青石数块,其一略似蛙形,居民以为灵异,乃雕琢为石蛤蟆,置于岸边,以禳河患。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磐石镇建曹县城,遂将石蛤蟆置于十字街口,街以此而得名。这就是石蛤蟆的来历和经过。这是第一代石蛤蟆。
清光绪十年曹县城简图
第二代石蛤蟆是清道光年间(1821年 - 1850年)几个大户人家重塑。历经几百年的石蛤蟆风吹日晒,风化严重,几个大户人家重塑。
第三代石蛤蟆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被一太平车(一说马车)撞坏后重塑。
第四代的石蛤蟆,1959年“大跃进”大炼钢铁,石蛤蟆被烧成石灰,1984年重塑(一九八四年,北街的几个“知名人士”出面,部分群众自愿掏钱,几个街道工厂也募了捐,重新打造了第四代石蛤蟆。办这件事的,有北大街老支部书记郝金荣,还有支书张宝印等),石蛤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紧挨四完小(原校址,四完小前身是曹县师范附小),位置在北大街和磐石路交汇处西北角。
1999年12月地图
2018年12月地图
石蛤蟆深得孩子们喜爱,放学后孩子们爬上爬下,变成又黑又亮的石蛤蟆。
大家看到了吗?那黑黑的石蛤蟆,石蛤蟆不仅是曹县的标致性建筑,更是曹县城北关水患的镇灾之宝,也是老曹县人的童年记忆……熟知这个场景的曹县人都已知天命了吧!
据说第四代石蛤蟆是直接放在地面上的,后有好事者给它安置了底座,此后出了不少事情,人们后来又把石蛤蟆从底座上取下来放在了地面上,老四完小片区拆迁后,石蛤蟆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只是又把它安置在石座上了。并加了护栏。现石蛤蟆位置在闽江路与庐山路交汇处西北角(西湖公馆小区东南角,原放石蛤蟆位置)。
现在的石蛤蟆,2025年8月10日拍照
由于拆迁,和加装护栏,原来又黑又亮的石蛤蟆,没人攀爬,没人呵护,风吹日晒,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不过这第四代石蛤蟆形状是青蛙状,有人戏称应该叫石青蛙。按古代观点还是叫石蛤蟆。
古代青蛙的别称确实包含“蛤蟆”,但需注意“蛤蟆”通常指代蟾蜍。古代文献中常将蛙类统称为“蛤蟆”,例如《中华传统文化辞典》提及“蛤蟆”即指蛙类。这种混淆源于古人对两栖动物的分类认知有限,以及“蛤蟆”作为通称的广泛使用。
昨日在曹县火车站南侧涵洞东“奇缘藏宝阁”看到一石蛤蟆,没见到老板,不知道来历。
此石蛤蟆不是又黑又亮的石蛤蟆
老石蛤蟆的街坊这么说:石蛤蟆会屙金元宝。每当夜深人静,石蛤蟆便会屙一个金元宝,让每天起最早的人拾到,游手好闲的、好吃懒做的人从来拾不着。不信,你看,石蛤蟆隅首周围,几百年来,日子过得暄的,盖深宅大院的,全都是好早起的人家。
石蛤蟆真会屙元宝吗?不会的。但为什么,石蛤蟆这块土地上,日子过得暄的全是每天早起的人呢?石蛤蟆人讲不出更深的道理。但一代又一代善良勤劳的石蛤蟆人,用自己美丽的想象,推出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比石头还硬的真理——天道酬勤。
作者:孙智敏。曹县乡土文化研究者,头条号:老虎69090。
温馨提示:未经许可禁止使用本文图片和文字,违者必究!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