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亏2.5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再亏1亿美元,累计3.5亿的亏损数字一曝光,雅万高铁瞬间被推上风口浪尖,真相到底是什么?
首先第一个问题,雅万高铁现在是不是真的在亏钱?是的,从印尼高铁运营公司报出来的数据看,亏钱是真的。

2024年亏了2.5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又亏了1亿美元,虽说亏得比之前少了点,但这个数字一出来,不少人就说“这项目搞砸了”。
还有人翻出当年中日竞标的事儿说,2015年的时候,日本报价60亿美元,说2023年能修好,中国报55亿美元,承诺2020年交付。
结果呢?中国最后也是2023年才完工,跟日本当初说的时间一样,预算还从55亿美元涨到了73亿美元。

更有人说,新增的这18亿美元是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贷的,年化利率5.5%,比亚洲开发银行的2%、日本银行的0.78%高多了,光还利息就够费劲的。
运营端的问题也被说得挺厉害:142公里的路程,票价要25万印尼盾,换算过来差不多16美元。
可在印尼,坐大巴走同样的路才7美元,整整贵了一倍,要知道印尼人均月收入也就360美元,对普通人来说,花16美元坐趟高铁,确实得琢磨琢磨。

这就导致平时坐车的人不多,载客率才17.6%左右,有人就说,你看,又贵又没人坐,不亏才怪。
但这么想其实有点钻牛角尖了,基建这东西,跟咱们平时买东西不一样,不是花了钱立马就能看到回头钱的,它更像种庄稼,得等时间长了才能收粮食,你不能刚种下去就盼着结果,那不符合规律。
再说说,为啥不能拿短期亏损给雅万高铁下结论?其实看看中国高铁的经历就知道了,咱们国内最赚钱的京沪高铁,2011年就开通了,可直到2015年才做到不亏不赚,整整等了四年,之后才慢慢开始赚钱。

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高铁不只是“拉人的车”,更像给区域经济装了个“发动机”,它得先把沿线的产业、人口带动起来,让大家慢慢习惯坐高铁出行,最后才能形成“人多了、收入涨了、更多人坐”的良性循环。
雅万高铁2023年才刚开通,满打满算也没运营两年,就像刚栽下的小树苗,还没来得及扎根长叶,你就说“这树长不高”,这不太公平。
再说当初预算超支的事儿,也不是中国团队没规划好,实在是建设的时候遇到了不少没想到的麻烦。

雅万高铁经过的地方,地底结构特别复杂,打隧道比当初勘探的时候难多了,还有征地拆迁要协调,这些都是2015年竞标时没算到的。
要是换成日本团队来做,面对同样的地质和拆迁问题,60亿美元未必够花,2023年能不能完工也不好说,毕竟搞大型基建,遇到突发情况太正常了,谁也不能保证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都想到。
还有人说,雅万高铁除了亏钱,好像也没别的用?其实这种说法才是没看到重点,作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它对印尼的意义远不止一条路那么简单。

一方面,它把雅加达和万隆之间的时间距离缩短了很多,以前可能要走很久的路,现在坐高铁很快就到了,这就把两地的经济连起来了,以后印尼想吸引外资、搞产业升级,也有了更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有了这个项目,其他国家也能看到印尼愿意合作的态度,以后说不定会有更多合作机会。
从中国和印尼的关系来看,雅万高铁更像个“纽带”,现在不少中国企业都去印尼投资了,涉及制造业、新能源这些领域,有了高铁,人员和货物来回跑更方便,成本也低了,慢慢就能形成“交通方便了、生意好做了、双方都受益”的局面。

至于有人说5.5%的利率太高,借钱给这么大的项目,肯定要考虑风险,而且这个利率也能保证资金方的合理回报,不算漫天要价。
更关键的是,印尼这些年经济发展还不错,增长率稳定在5.3%左右,随着经济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收入肯定会慢慢提高,到时候大家可能就不觉得16美元的票价贵了,坐车的人自然会多起来,17.6%的载客率也会跟着涨。
就像咱们国内中西部的一些高铁线路,刚开始也不赚钱,但慢慢带动了当地发展,最后不光方便了老百姓,也慢慢有了收益。
其实说到底,雅万高铁的争议,本质上是两种想法的碰撞:一种是“今天投钱明天就要赚”的急脾气,一种是“放长线钓大鱼”的长远眼光。

现在全球经济形势这么复杂,像雅万高铁这种跨国基建项目,早就不只是赚钱的事儿了,更重要的是能帮两个国家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推动地区发展。
咱们不能用“能不能立马赚钱”来要求它,得给它点时间,让它慢慢融入印尼的经济里。
等再过几年,印尼经济再上一个台阶,大家收入高了,坐高铁的人多了,说不定当初说“这项目不行”的人,会反过来觉得“还好当初搞了这个”。
所以说,看一个基建项目值不值,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亏损数据,得想想它长远能带来什么——毕竟有些价值,不是光靠账本上的数字就能算清楚的。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