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汉简藏量最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本周把馆长讲座、流动展览搬进厦门大学,带领师生现场体验“简册编联”和“封检”,沉浸式感受简牍魅力。
简牍是纸张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重要的书写载体。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昨日在题为《“简”述中国——探寻汉代简牍里的中华文明》的讲座中,通过溯源简牍发展历史,解读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悬泉汉简等代表性汉简与文献以及古代私人简帛书信,勾勒出汉代文化与丝绸之路、展示中外关系等重要史料。“简述中国、牍懂丝路”流动博物馆,则把展览办到师生身边,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和专业讲解,展现简牍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其作为历史载体的深刻价值。活动现场不仅带来知识的丰富性,还带来有趣的互动,邀请师生编联竹简、书写简帛,更加直观地感受两千年前的书写传统与文书形式。
此次甘肃简牍博物馆“厦大行”是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推出的“何以为汉”系列学术活动之一。高研院院长易中天表示,“何以为汉”系列活动的举办旨在通过学术研讨、科普通识、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呈现秦汉史研究的成果与价值。
(厦门日报记者 郭睿 通讯员 戴佩琪)
更新时间:2025-05-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