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巨无霸?二战美国强的可怕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平台发布,原创内容请勿转载

美国,一个当今的世界霸主和超级大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的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占据了全球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如今却被物价高涨、族群冲突、贫富差异等问题所长期困扰。但如果把时间拨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美国:一个同盟国的超级奶妈,一个全国高度团结且勤劳的工业狂魔,同时正在饥渴地搜集一切可能取胜的决战兵器。当然,还有我们熟悉的那一部分——黑暗中的美国。

辣么,话不多说,今天就来聊聊曾经的美国,为了赢下二战到底可以多努力。

二战前的美国,是一个混沌的庞然大物。从GDP来看,自1890年起美国就一直是总量的第一名,而且直到中国崛起前,无论你用什么办法计算GDP,美国都是断崖式领先。美国的经济规模是如此惊人,以至于你从任何一个数据角度看,美国都是当时极为逆天的存在。

汽车领域:1937年,美国一年能生产460万辆汽车,而德国仅能生产33万辆,日本更是只有可怜的2.6万辆。

从钢铁产量看,大家一块上也只能占到1945年全球钢铁产量的3成,美国一家独占72%(额,现在这个数字只有5.3%)。但即便是在1937年,美国的钢铁产量5100万吨,也远高于德国的1984万吨和苏联的1770万吨。

其他的原油、煤炭、发电量啥的基本一个画风,主打一个逆天。

而工业之外,美国在其他方面的产出也同样夸张。咱以“鸡”为例:在20世纪以前,鸡肉是一种比较奢侈的食物,因为全世界几乎所有文明都把鸡蛋作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只有练习时长非常久的鸡才会被宰杀,一般人鸡肉吃得很少。仅在黑人社区,因为法律不允许黑人拥有大型牲畜,所以有炸鸡文化。但在20世纪的美国,商业养鸡开始崛起,进入二战后相关产业急速膨胀,鸡肉成为美国人重要的蛋白质补充。到1945年时,美国“鸡口”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66亿。

可见从生产和规模上来看,美国绝对是战前的巨人。但不少人依旧对美国持轻视的态度,因为庞大的经济和工业不见得就能转化成战场上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的经济数据也非常好看,也确实为协约国在后期提供了大量生力军,但美国人的“填线宝宝”真的就是填线啊!规模庞大,装备却极度缺乏,一直到最后都是靠法国人造的火炮撑门面。

一战后期的决战兵器——坦克,美国人也造不了。人员素质更是一言难尽:防毒面具不会带。1918年9月,美法联军发动了美国战时规模最大的默兹-阿尔贡战役,联军依托120万兵力,勉强跟45万德国人打了个五五开。要不是五星评论家麦克阿瑟的出色表现,情况还会更糟。

所以咱们部分能理解元首作为一战老兵对美国人的蔑视了。

美国自己其实也很着急:1939年9月,德国人开始在波兰飙车的时候,美国陆军满打满算仅有17万人,跟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处于同一水平。而且就这么点人,还编制不齐、装备过时、演习基本没有。

经济层面,美国人也不敢太乐观:总量很大,德国人发动的战争也带动了美国发展,走出了大萧条的阴霾。但彼时全国失业人口依旧居高不下——900万人没工作,300万人在干“以工代赈”,3成黑人的生活需要救济。绝大多数年轻美国人都已经忘了“繁荣”这俩字用英语怎么说了。当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还得走几步弯路。

然而,实际上,1941年的美国跟1917年的美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二战中,美国以极快的速度转向了战争经济,并且是几乎空前的战时经济!

全国20%的人直接跟军队挂钩,1940年16%的失业率到1945年仅剩1.9%,几乎所有的工厂、公司都在扩张,一度发展到需要开着卡车拿着喇叭满大街求人进厂的程度。

所有人,包括美国自己都发现,低估了美国的工业潜力:1939年,美国一年只能生产3000架飞机;1940年,美国宣称要生产18.5万架飞机、12万辆坦克,这被德国认为是吹牛逼,是宣传;但在战争结束时,美国确实生产了30万架战机!1944年美国一年生产的战机,就超过了日本开战以来的飞机总产量,并且要不是战争结束了,这个数字还能以极快的速度增长。

武装部队总数:1940年还只有54万人,到1944年已经爆到了1143万人!整个战争期间,美国生产了10万辆坦克、37万门火炮、245万辆卡车、8.7千艘军舰。

如此成功的战争动员,肯定绕不开罗斯福的领袖地位。他的新政不仅改变了美国经济,还让政府对全国有着强而有力的管控,强行要求那些工厂生产国家所需的物资,并对全国进行各个维度的调控。

罗斯福政府在1937年就开始了对国家经济的调整:军费占GDP的比重从1937年的1.2%,到1938年的1.7%,直到1940年的5.1%。

1940年,美国开始逐步滑向战时经济,对一部分资源和战时所需物资进行管控。1941年,美国开始对物价进行统制。1942年,美国进入配给制。配给制在美国只持续了2年,但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美国人当时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了影响——轮胎都要受限制,高速只能开35英里/小时,GTA系列要回到过去都得绕开二战那几年。

另外,美国人也是战时经济成功的关键。两次大战,科研工作者和科技成果的外流,提速了美国的发展。在二战前,美国发明就层出不穷:电视、直升机都有了。长期的移民潮——比如咱们之前聊过的意大利南部移民潮——也让美国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而更夸张的是,此时美国全国人民还有极高的爱国热情。虽然我们都知道战时的日本没有能力大规模进攻美国本土,但美国还是保持了极高——或者说过高的警惕性:城镇每天晚上熄灯,拉上高遮光率的窗帘,还训练了一大批飞机观察员,搜寻日德战机。

爱国还影响到了高校:当时相当一部分青年都被吸引到了军队,学校都招不齐人。即便是普林斯顿这样的高端学府,也要跟军方合作开点副业。但大学里面的教授们可没闲着,他们比以往任何一次战争都要更接近战场。

1938年,核裂变理论提出后,原子弹这个想象中的决战兵器就是所有国家追求的焦点。1940年7月,英国把一部分研究成果转交美国。次年,罗斯福总统就批准了美国的原子弹计划——也就是“曼哈顿计划”。

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项目:花费对于当时的美国并不算高——低于B-29“空中堡垒”项目,差不多是美国战时9天的开销。但这玩意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他的二战兵器最多能在游戏里面露露脸,但核武器依旧主宰着我们的世界秩序。

所以当时大家也都想造这玩意,美国也知道大家想要这东西。辣么,曼哈顿计划的保密就是重中之重。曼哈顿计划是战争期间美国保密做得最到位的项目:副总统杜鲁门都不知情;普通的国会议员更是一脸懵逼;十万名工作人员也都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然而,即便是如此密不透风的项目,还是被一个国家渗透了进去——那就是苏联。

抛去苏联特工的一切不谈,苏联本身在这些方面也有很大优势。仅从名字上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没有任何地理、民族的概念,非常超前。外星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估计还以为苏联在苏里南或者是英伦三岛呢。

理念制度上看,苏联在当时对知识分子也有十足的吸引力:没有资本家、“old money”、没有消费主义和轻奢,也没有贵族和阶级,还在二战中不计成本地对抗法西斯德国并走向了胜利。只看这些的话,这个国家简直是人人向往的未来之国、人类之光啊!

所以苏联对曼哈顿计划渗透的成功堪称逆天:仅著名间谍就有20人;苏联人获取的计划情报比副总统杜鲁门都要多;著名物理学家洛斯阿拉莫斯成堆的技术文件都被送到了斯大林的办公室,加速了苏联的核武器研发,客观上也加速了东方大国获取这种武器。

其中:有一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被发现;也有一些人仅限于怀疑层面,至今无法确定他们的行为;涉及面之广,甚至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都被怀疑过有泄密。他的一位情人玛加丽塔·科涅库娃被怀疑曾担任苏联间谍,其行为也比较可疑:二战刚结束几周后,科涅库娃就与感情非常淡薄的丈夫返回了苏联,还带走了一部分与爱因斯坦通信的信件。但一般认为,这些信中爱因斯坦没有泄露任何机密。当然,苏联特工肯定是逐个字母研究过这些信了。

我们没有证据证明科涅库娃本人对苏联的贡献,但她的同僚确实帮助苏联加速获取了原子弹,促成了后来的两极格局,对世界政坛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种族问题也是二战美国绕不开的话题,实际上美国军队中的种族是很分明的:不用说现实,就是美剧和电影里面,二战黑人主要的工作也都是辅助性的,比如扛大包、做饭、牵引防空气球等等,是不可能像白人一样担任重要的职位。美国所有军队里面,白黑不混,泾渭分明。当然,西线的对手是德国,美国人也不需要担心黑人会叛逃。

但在西线,黑人还有个活,就是背锅:美军在西欧尤其是在法国的推进中,基本伴随着大量针对平民的暴力事件和针对妇女的侵犯。美国军队的宣传也有意无意地引导士兵,把战争中积累的暴力、压抑发泄到盟友法国的平民身上。这些事情理所当然地引发了法国政府的不满,所以黑人这不用上了么?在美军对美军自己的审判中,黑人经常被当做典型处理:比如在法国发生的大规模对妇女的侵犯中,被判死刑的基本都是黑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历史   巨无霸   可怕   工业   美国   苏联   战时   美国人   黑人   曼哈顿   经济   战争   德国   罗斯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