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血,
浇开了我们的春
高照凯
案头的台历又翻过一页,指尖抚过那枚泛着铜绿的旧勋章,背面模糊的刻字依稀可辨 ——“1943・太行山”。这是祖父留下的遗物,他总说勋章上的弹痕是岁月的眼睛,能看见那些硝烟弥漫的黎明。此刻窗外阳光正好,鸽哨掠过晴空,我忽然想写下些什么,为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守护过这片土地的人,为那段永远不该褪色的记忆。
烽烟里的丰碑
卢沟桥的石狮该还记得,1937 年夏夜的枪声如何划破宁静。宛平城的城砖上,至今留着日军炮弹的灼痕,像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讲解员指着城墙上的弹孔说:“当时守城的士兵平均年龄不到 20 岁,他们抱着炸药包从城楼上跳下去时,喊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那些年轻的生命,用血肉之躯在永定河畔筑起了第一道防线,让 “七七事变” 这个日子,永远刻进民族的基因里 —— 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为了记住:和平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是用牺牲换来的奢侈品。
台儿庄的老茶馆里,八仙桌上的茶渍积了八十年。1938 年的春天,这里曾是临时包扎所,医护人员用门板当手术台,伤员的血染红了青石板路。一位幸存老兵的回忆录里写着:“日军的坦克冲过来时,连长带着敢死队捆着手榴弹往上扑,爆炸声里,我看见他胸前的布条上绣着‘精忠报国’。” 这场战役,中国军队以伤亡五万的代价歼敌万余,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墙上泛黄的照片里,战士们满身泥浆却眼神如炬,他们让世界看见:中华民族的骨头,从来都是硬的。
东北抗联密营的遗址上,枯树枝搭成的窝棚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杨靖宇将军牺牲时,胃里只有未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日军指挥官喟叹:“这是个值得我们敬佩的对手。” 赵一曼在狱中写下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那些在白山黑水间坚持了十四年的战士,用冻僵的手指扣动扳机,用嘶哑的喉咙高唱战歌,他们让 “不屈” 二字有了最沉重的注脚 —— 所谓民族精神,就是在最绝望时依然选择燃烧自己,照亮后人的路。
血脉里的传承
外祖父的皮箱里,藏着一块褪色的红绸布,包着三枚锈迹斑斑的弹壳。1945 年抗战胜利那天,他所在的部队在北平接受投降,一位老兵把战场上捡来的弹壳送给了这个刚参军的少年:“记住,这些铁片子会生锈,但有些东西不能锈。” 后来外祖父成了教师,总在课堂上讲这个故事,他说的 “不能锈的东西”,是面对侵略时的同仇敌忾,是身陷绝境时的坚韧不拔,是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的民族魂。
去年在滇西抗战纪念馆,玻璃展柜里一枚勋章的弹痕忽然刺痛了眼睛 —— 那道月牙形的凹痕,竟与祖父勋章上的刻痕几乎重合。守展的老人说这是远征军战士的遗物,1944 年埋在松山的泥土里,直到三十年前才被雨水冲刷出来。转身时撞见一位满头白发的参观者,他正对着 “中国远征军” 的展柜落泪。老人说父亲是炮兵,牺牲在松山战役,“家里一直留着他的军用水壶,壶身上刻着‘还我河山’,小时候不懂,现在才明白,那四个字比命还重。” 展柜里的美式步枪早已失去光泽,但旁边的日记本上,年轻士兵的字迹力透纸背:“如果我死了,墓碑不用刻名字,只写‘中国人’三个字就好。” 原来民族精神从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藏在父辈的遗物里,写在战士的家书里,融在每个普通人 “宁死不当亡国奴” 的抉择里。那天离开纪念馆时,夕阳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忽然懂得祖父摩挲勋章时的沉默 —— 有些重量,从来不需要语言。
新时代的答卷
有人说,和平年代不需要英雄主义。可去年夏天,重庆山火前逆行的志愿者们,背着灭火器冲向火海的背影,多像当年台儿庄茶馆前冲向敌阵的敢死队;抗疫前线,白衣执甲的医护人员脸上的勒痕,与卢沟桥守城士兵的绷带有着同样的温度;边防线上,年轻的哨兵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挺立,他们脚下的北纬 40 度,与杨靖宇战斗过的林海共享着同一片星空。
当代青年的书桌,就是新的战场。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为了芯片国产化,在仪器前熬过无数通宵,他们堆积的草稿纸,与 “两弹一星” 元勋的演算纸有着相同的厚度;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大学生村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帮老乡们直播带货,他们球鞋上的泥土,延续着 “把根扎在群众中” 的传统,让 “为人民服务” 有了新时代的模样;竞技赛场上,运动员们在国歌响起时热泪盈眶,他们拼搏的每一秒,都是对 “更快、更高、更强” 的诠释,更是对 “为国争光” 的践行。
民族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力量。它让我们在芯片被卡脖子时,有人站出来说 “我来攻关”;在乡村需要发展时,有人放下城市的繁华说 “我去驻村”;在国家召唤时,有人毫不犹豫地说 “我愿意”。这种精神,经得住战火的淬炼,也扛得起和平年代的考验;能在枪林弹雨中绽放,也能在平凡岗位上闪光。
夕阳西下时,我把那枚勋章轻轻放回盒子里。勋章的铜绿映着晚霞,像极了当年战士们未写完的家书落款。窗外的鸽子又飞回来了,翅膀掠过蓝天,在暮色里画下轻盈的标点 —— 那是给历史的回信,也是给未来的序言。忽然明白,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让民族精神的火种永不熄灭。
这或许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我们带着先辈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继续奔跑。
姓名:高照凯
性别:男
年龄:20
详细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 鳌山卫街道滨海公路72号
所属单位:山东大学
更新时间:2025-08-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