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这2个信号时,就要小心了!

今天(10月10日)是

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

“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

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据悉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往往始于生命早期

却长期未得到充分重视



早期识别困难

社区基层服务能力不足

以及普遍存在的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等

仍在阻碍儿童青少年公平、及时地

获得精神心理健康支持



一个问题

什么状态算精神健康


关于精神健康状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首席专家郑毅给出了一个定义: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能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两个信号

孩子出现这两个信号时

要考虑是否是精神障碍


如何判断儿童是多动还是调皮?如果孩子爱挤眉弄眼眨眼睛,这是正常的小动作还是抽动症表现?运动不协调也是精神疾病吗?


郑毅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当孩子出现以下两个信号时,要考虑精神障碍和及时就医:


第一,如果一个孩子的情绪、行为表现跟他的年龄、受教育水平、所处环境不相符时;


第二,如果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给孩子自己、家长或者学校造成持续的麻烦和痛苦时。


,时长03:30


三个需求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

需要满足三种需求


记者曾邀请郑毅等行业权威专家,进行了一场直播互动,为网友解答有关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相关疑问。直播中,郑毅谈到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满足三种需求:


第一是自主性,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第二是胜任,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情能做得很成功;第三是归属感,孩子有被人爱,被人包容的感觉。


如今不少孩子在物质充分满足的同时,精神上匮乏这三种需求,可能导致一些精神问题的产生。


六个大众常见误区

这些观念需要纠正


近年,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何凡看来,大众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仍存在不少误区和需要纠正的地方。


01

“孩子只是调皮/青春期叛逆,不是病。”


纠正:


是否“疾病”取决于症状持续性与功能损害。长期学业/人际受损就需要评估与干预。


02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长大就自己好了,吃药会上瘾/伤脑。”


纠正:


ADHD可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人期;规范用药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功能,且需医生监测与随访。


03

“抑郁就是想不开,多运动/换个心态就行。”


纠正:


抑郁障碍是可以治疗的疾病,最佳方案通常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循证组合,而非“劝解”。


04

“看精神科会被贴标签,一看就是一辈子。”


纠正:


越早识别与干预,预后越好;大量问题是可逆与可缓解的,关键在持续随访与复健支持。


05

“网络时代,孩子晚睡没关系。”


纠正:


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和睡眠不足与抑郁/自伤风险上升相关;睡眠与作息是治疗与预防的“低垂果实”。


06

“被欺负是孩子间打闹,不必上纲上线。”


纠正:


欺凌显著增加抑郁、焦虑、自伤与自杀风险,必须“校、家、社、医”联动。



多给孩子一些

发自内心真正的关心和关爱

让孩子健康成长!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中国新闻周刊、柳叶刀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1

标签:育儿   信号   小心   孩子   儿童   青少年   心理健康   精神   抑郁   需求   健康   大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