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发布了《毛主席之身世:两位胞兄早逝,未识字已会赋诗,先祖为朱元璋部将》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了毛主席的出生,以及其童年的一些趣事。
毛主席的母亲文素勤向来信佛,先前生育的两个男孩都夭折了,她认为是毛家福薄,养不起儿子,为了让这第三个儿子能够平平安安长大成人,她不但带领这个儿子拜了唐家圫后山的一块巨石为“干娘”,起了一个“石三伢子”这样的乳名,还把 “石三伢子”寄养在自己的哥哥文玉瑞家。
这样,石三伢子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老覃在多年前发布的《毛主席在建国后想回外婆家一趟,遭表兄否决,问知原因,陷入沉默》一文中说了,石三伢子的外婆家在湘乡县四都的唐家圫。
外祖父文芝仪的文氏家族人丁旺盛,到了他们这一代,四世同堂,瓦屋成群,遂改称唐家圫为“棠佳阁”。
文芝仪共有三兄弟,大哥叫文芝兰,小弟叫文芝祥。
文芝仪共育三男三女,长子文玉瑞膝下子女众多。
就因为这个缘故,文素勤认为这位大哥福大命大,让三伢子认了文玉瑞夫妇为干爹干妈。
文玉瑞在家族里排行第七,三伢子幼时称他为“干爹”,长大“脱契”,改称为七舅父。
文素勤的二哥文玉钦,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八,三伢子称他们为八舅父。
文玉钦为人有风度学识,现在棠佳阁的“三芝堂”正堂屋内的神龛两旁,仍挂着一副对联:
洛社英凤昌百代;
文山浩气壮千秋。
这副对联,正出自这位八舅父文玉钦之手。
联中的“洛社”指的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文聘;“文山”则是指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这副对联,充分显示出了文氏家族的来历和渊源。
文玉钦曾经开设私塾,教族中子弟读书识字。
三伢子尚未入学,看见乡人耍狮子,竟然能当场赋诗,文玉钦惊呼“此乃文曲星下凡”,早早张罗着让这个小外甥进入自己的私塾破蒙,用心栽培。
从这个意义上说,八舅父文玉钦就是毛主席的启蒙老师,对毛主席的成长影响至深。
老覃在一篇题为《两子一孙为革命牺牲,李漱清老人想坐飞机,毛主席:我来想办法》中讲到:毛主席在求学路上遇到过许多良师益友,除了八舅父文玉钦,他回到韶山冲后,先是进了南岸私塾,在塾师邹春培的栽培下就读。之后,又分别在堂兄毛宇居、堂伯毛麓钟的私塾里就读。
这些私塾老师都觉得毛主席才思敏捷,求知欲望很强,前途不可限量,偏偏自己知识有限,无法再加授业,都如实告诉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此子现在的才学比我们还高,你必须尽快给他找更高明的先生,千万不要耽误了他。”
可惜的是,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并不希望儿子读太多书,他认为儿子只要精通文墨,会敲算盘算数就可以了。
在毛主席13岁那年,他无情地剥夺了毛主席读书的自由,勒令他辍学回家,帮自己干活。
如果毛主席只是一味服从父亲的安排,那么,他极可能会成为一个不为人知的普通农民。
但他自小就有自己的主见,这,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不会平凡。
他对父亲的决定十二分不满,据理力争,口口声声说“我要读书”。
毛家的家教向来极严,父亲看见儿子竟然当众向自己顶嘴,一怒之下,抽出了一根竹片,不由分说,劈头盖脸地打。
毛主席意识到自己闯祸了,“三十六计,走为上”,扭转头,夺路狂奔。
父亲追了一段路,没追上,远远指着儿子的背影,发狠骂道:“你跑,你跑,我让你跑,你能跑到天边去?只要你回家,看我不打死你这个没王法的逆子!”
毛主席听到了骂,知道这个时候万万不能回去,决定离家出走,跑到县城去。
可惜的是,他一个小孩子,从未去过县城,哪里认得路?
只能在山里转着圈走,走了三天,也没有走出韶山冲。
最后,没有办法了,只好前往外婆家避祸。
外婆家的路他是认得的,走到石砚冲的山边,又饥又渴,突然跳出一个人,双手叉腰,挡住了去路。
毛主席认得这个人是唐家托的富家子弟赵某,做仗着家大业大,特别喜欢欺侮贫弱,还爱附庸风雅,卖弄文墨。
他认得毛主席,早已听说这小子熟读诗书,便有意为难,说:“喂,石三,我知道你是文家外甥,我要考考你,你若能解答得出,我便让你过去,若解答不出,就我胯下爬过去罢了。”
毛主席看他人高马大,正担心他动粗,一听是要出题相试,乐了,有恃无恐地说:“放马过来吧!”
赵某的眼珠子滴溜溜一转,说:“请你分开解释一下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然后再合起来说一句话。”
毛主席哈哈大笑,说:
“这有何难?你且听仔细了。赵是赵公元帅的赵,钱是有钱人家的钱,孙是龟孙子的孙,李与讲理的理同音。大宋皇帝赵匡胤说:有钱龟孙不讲理!”
赵某听了,知道对方骂自己是“有钱孙不讲理”,却无瑕可挑,从无发作,只好挥挥手,让毛主席过去了。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