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教育格局:静待花开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储殷教授谈教育焦虑的视频,深有感触。

储殷说:他不鸡娃,不报课,也一直拒绝应试教育。但代价就是,孩子考不过别人。

三年级时,别人家孩子已经开始学初中知识了,他孩子却连三年级课程都有些跟不上。

在巨大的压力下,他经常问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是不是也应该给孩子多报一些辅导班,让孩子多花些时间在考试上。

但是他最终忍了下来。

他觉得孩子的认知成长是有规律的,自己不能揠苗助长,不能透支孩子的未来,只需要培土施肥,让孩子把基础打好,迟早能等到孩子成绩起色的时候。

果然,在四年级时,孩子成绩就逐渐变好,从底层到中游,一步步上升到了前几名。

这期间,储殷就靠一个字:忍。忍住焦虑,静待花开。

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讲“赢在起跑线”,这种“静待花开”的教育模式,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静待花开”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

儿子学不好数学,他就把孩子带去购物,亲身体会应用题里的买菜找钱,慢慢建立起数学的概念。

他不管成绩,却管习惯,严格限制玩手机的时间,规定运动时间,把身体的基础打好。

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既不拔苗助长,也不任由杂草侵占花的领地。

默默耕耘,耐心守望,忍住焦虑,迟早有等到花开的那一天。

慢养教育理念创始人黑幼龙先生曾说过:“中国家长90%的养育难题,大多是因为太急了。”

多少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落后于人,被焦虑裹挟着抢跑:幼儿园学小学内容、小学学初中知识、初中学高中课程,疯狂鸡娃。

自媒体作家刘小念分享过女孩小叶的故事。

因超前学习,小叶从小成绩名列前茅,初一、初二时,更是常年稳居班级第一,而且还是全科总分可以超第二名将近30分的那种。

可初三时,小叶却多次装病不愿上学了。

原来,经历初三几次小考后,小叶发现自己竟逐渐被别人赶超了。与此同时,超前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因时间都用来学习,小叶的体育不行,阅读量也不够,如今还在恶补中考必考的世界名著。

因赶进度学习,小叶的很多知识点学得并不透,比如那些死记硬背的古文加点字释义,小叶从不出错,但一遇到陌生的古文和释义,却总出错。

最重要的是,从小到大一直在学习超纲知识,超出年龄的认知负荷让她对学习一直抱有一种抵触心理。

而随着抢跑带来的优势也逐渐消失,小叶心态渐渐崩了。

她情绪越来越差,起初说自己不想上学,后来一让她学习,就说自己头痛。

勉强把她劝到书桌前,她也是边学边哭,有时一道题做不出来,就把试卷撕得粉碎。

最后,她甚至摆烂拒绝上学,还抱怨父母,说自己没有童年,没有朋友,说自己被他们培养成了学习机器……

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

一位教龄15年的小学班主任曾发出这样的警告:

教书这么多年,我见证了太多“早熟早衰”的案例——很多小学阶段被过度开发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反而失去了学习动力,像是一盏过早耗尽灯油的灯。

教育最危险的陷阱,就是用“快”定义“好”。

就像被强行拔高的麦苗,看似领先一时,却磨损了最终抵达远方所需的持久内驱力。

真正的成长,需经历冬藏、春种、夏长,方能迎来秋收。

父母放下焦虑的标尺,尊重生命固有的节奏,才能让孩子在静待花开中积蓄破土而出的力量。

曾刷到一个视频,印象深刻。

一个小女孩躺在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流着泪对爸爸倾诉自己的压力:

“我不想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别人家孩子爱存在不存在吧,我不想了,一是跟你受苦,二是你要求这样,要求那样,要求太高了! ”

而这,并非女孩第一次袒露心声。

之前,她也曾因为受不了父亲逼迫她一直学习,声泪俱下地控诉:

“我是哪里对你不好,还是我哪里差?你可以随便说,我可以改。但是我要有自由的时间。


我写完作业了,我把自己的事情干完了,难道我玩还有问题吗?”

做不完的作业、达不到的期待、摆脱不了的内卷……这些困境就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得这个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竟看不到活着的意义。

武志红曾说,压力太大,会把人压垮。

父母都想拉满弓,射远箭,可拉弓过度,弓弦是要断的。

那个数学考了99分,还被罚做10张卷子的杭州男孩,在超强的压力和巨大的心理压抑下被逼出了癔症。

还有那个被父亲骂“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社会渣滓”的初三生,他每天都学习到很晚,不敢休息,不敢放松,却在中考前一个月崩溃了:

“如果爸爸再看着我做数学题,我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

很认同一句话: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卷出来的。

忽视孩子自身的情绪、喜好、接受能力、心理状况……一味鞭策与施压,就如同给幼苗过度施肥与修剪,非但无法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反而灼伤它求生的根系,折断它抽芽的枝丫,摧毁它原有的生命力。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打造一片肥沃的土壤:

放弃内卷,放低期待,放下“孩子必须优秀”的执念,提供一个开放、稳定、充满爱的空间,默默守护,安静等待,才能收获一片芬芳。

很多父母可能疑问,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正确地静待花开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说说“尖毛草定律”。

非洲草原上,尖毛草是长得最高的“草地之王”。

但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不生长,只有一寸高。但雨季一到,尖毛草三五天时间就能窜到两米多高。

原来,在那毫不起眼的6个月里,它一直默默扎根土壤28米,为后续成长积蓄能量。

我们静待花开,也是一样的道理,不是不作为,而是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比较,扛得住焦虑,用持续的滋养为孩子的成长铺就坚实道路。

1. 培养好习惯

一位高考状元的妈妈这样说过: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监督他养成习惯。监督的过程很痛苦,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很多。

小学阶段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

好习惯是一种复利,会在孩子后续学习中持续发力;而坏习惯则像一种债务,会逐渐拖垮孩子。

所以父母一定要趁孩子还未定型时,帮孩子养好习惯。

比如,先作业后娱乐、每日预习与复盘、学会时间管理、坚持早起早睡、整理错题本……

这些落到实处的习惯,会成为孩子稳步前进的梯子。

2. 锻炼好身体

让孩子多运动,多锻炼,保持精力充沛,眼里有光,一切才有可能。

就像心理学专家杨霞,她儿子成绩不好,不仅容易分心,协调性差,情绪也敏感,但她却没给儿子报任何课外班。

而是坚持带儿子爬山,从2小时慢慢延长到4小时。

这个过程,儿子身体变好了,成绩也在逐步提高,从C到B,最后全A。

运动,从来不是浪费时间的无用功。

孩子每一次锻炼,大脑都在悄悄升级,肌肉也在不断变强,让孩子在长远的学习路上保持能量满满。

3. 挖掘兴趣爱好

教育学上,有个“J型现象”。

意思是,学习过程中,孩子得先有一个低位的积累,才能有后劲不断向上。

而这个最开始的“低位”,就是孩子发展爱好、向外探索的阶段。

孩子在兴趣上感受到的自信与成就感,会逐渐迁移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孩子努力学习的自发动力。

海淀老师@弦歌缓缓就分享过一个学生的案例。

这个学生从小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于是父母把史书里的事件和情节改编成易懂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

父母还带孩子逛遍各地的博物馆和历史景点,边逛边用笔记下孩子感兴趣的展品。

回家后,又根据笔记查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孩子听。

所以,当大多数同龄孩子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时,这个孩子已在父母的引导下对学习充满热情。

最终如愿考上了一所名校的历史系。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家长,与其盲目卷分数,不如趁早挖掘孩子的兴趣,让内驱力驱动孩子前行。

4. 培养学习能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中考成绩好,高中却跟不上?

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以前屡试不爽的学习方法不管用了。

小学、初中时,孩子可以通过刷题、多背多练来提高成绩。

但高中以后,更多考察的是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力、举一反三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投资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才能支撑孩子走得更远。

比如,阅读能力:不是单纯看书,而是能抓住关键信息,读懂文章逻辑。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讨论,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逻辑思维能力:不是机械背公式、套解题步骤,而是能拆解问题本质、推导结论、多思考原因。

反思与迁移能力:举一反三,从一道题中总结规律,应用到同类问题中。

知识整合能力:鼓励孩子用思维导图梳理章节逻辑,如历史事件可以把时间轴和因果链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很认同一句话:

教育最美的模样,是父母放下焦虑,和孩子一起在时光里扎根,用爱耕耘,静候生命的丰盈。

养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

我们浇灌的,不是一时的分数,而是孩子一生向阳生长的力量。

点个赞吧,稳住心态,不抢跑,不重压,用长远的眼光,陪伴孩子当下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育儿   花开   格局   孩子   小叶   父母   时间   焦虑   习惯   成绩   能力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